作者: 发布时间:2009-08-25 09:22:12
据统计,患糖尿病5〜9年后,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约为10%,15年糖尿病病史者发病率约为50%,25年以上者则高达90%。尽管如此,大多数人对糖尿病及其眼部并发症仍然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不少患者直到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才到眼科就诊,延误了宝贵的治疗时机。因此,提高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认识,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避免致盲的关键所在。
糖尿病为何侵害眼睛
眼睛里的视网膜犹如相机的底片,是人眼接受光线的重要组织结构,一旦视网膜严重受损,则会导致视力明显下降直至失明。视网膜上分布着丰富的血管,是人体内最容易受到糖尿病危害的组织之一。较高的血糖首先会引起体内微小血管的病变,最先受到损害的器官就是视网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往往没有症状,只是通过散大瞳孔检查发现部分患者眼底出现一个个散在的红色小圆点,和出血点很像,称之为视网膜微动脉瘤。它是由于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引起的,一般没有什么症状。有些人可以逐渐出现视力缓慢下降、视物扭曲变形,这往往与视网膜中心部位即黄斑区出现出血、渗出有关。这些症状和眼底表现属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非增生期。
如果血糖不能得到控制,非增生期会很快发展到增生期。患者可诉说眼前突然出现大片黑影、视力丧失,散瞳后检查可发现眼底出现大量异常的新生血管。这些脆弱的新生血管十分容易破裂,并且会有血液流到眼睛的中间部分而阻碍视力。疤痕组织也可能在视网膜周围形成,最终会使它从眼睛后方分离,将可能发生严重的视力损伤,甚至是永久性的失明。新生血管的出现是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一个标志。
怎样早期发现
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阻止或延缓病变的发展。由于早期症状不容易发现,因此1型糖尿病确诊后,即便视力是1.0也应到正规医院眼科进行检查,了解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倘若一切正常,应每年检查一次。若已出现视网膜病变,一定要3个月至半年检查一次。对于2型糖尿病病人来说,可能在糖尿病发病五六年后才被查出,此时视网膜可能已经有病变,因此这部分病人更应及时检查,定期扩瞳检查眼底。
有条件的医院还配备有眼底照相机,把每年的眼底情况用照片保留下来。必要时可以做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以发现早期病变。这种检查是通过静脉将造影剂注射至患者体内,同时通过特殊的眼底动态照相机,记录下视网膜血管的情况。这样能够帮助医生了解到用肉眼无法识别的“隐形”病灶——毛细血管无灌注区。一旦出现这种病灶,患者眼底的病情往往会发展迅速,加速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由非增生期向增生期发展。只要患者没有过敏体质和难以控制的高血压以及肾功能不佳等情况,都应该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该项检查。造影检查一般一年随访一次,如果造影发现眼底有无灌注区或者新生血管,就必须3个月至半年复查一次。如果出现眼内出血,甚至眼底都无法看清时,就必须通过眼科超声波来判断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和有无视网膜脱离,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帮助。
上一页[1][2]下一页温馨提示: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拥有领先的检验 仪器和高精尖的诊疗设备,资深的泌尿专家坐诊,秉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和诚信精求的行医宗旨,为患者解答各种疑难杂症,24*7健康咨询热线:028-86610000。
朱海燕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于国内糖尿病界名老中医亓鲁光教授。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详细
点击咨询
黎明
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业务院长,糖尿病心脑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心脑血管特需门诊专家。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近30年。曾在...详细
点击咨询
钱荣立
实践出真知·积行成大医,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名誉院长 \ 特需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要创始人...详细
点击咨询
钟映丰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医学专业。师承于川内名老中医朱震川、王文雄等多位名家。在糖尿病并发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病、骨病、瘙痒症的治疗上造诣深厚...详细
点击咨询
黄香德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内科工作30余年。曾先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院进修学习。对糖尿病的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擅...详细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