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的人体“发酸”?
患有多年
糖尿病的王大爷终于明白自己得糖尿病都是喝水惹的祸。“平时喝的自来水、桶装水什么的,都是酸性的,糖尿病人本身就是酸性体质,这样喝下去肯定是越喝越酸,体内的酸毒越积越多,排不出去,那还不加重病情!”王大爷这一套理论来自于某制水机促销员一次次的耐心讲解和开导。最终王大爷买回家一台价格不菲的制水机。因为促销员称这种制水机能把自来水变成弱碱水,长期喝弱碱水正好能治王大爷的糖尿病,还能降血压、降血脂,清除体内酸毒,维持体内酸碱平衡。“人家讲的确实有道理,不少人都买了。”王大爷已成了忠实的信奉者。
记者头一次听说酸性体质、弱碱水这样的新名词。但到市场一转,上网一搜,记者发现,这些新名词早已叫得火热。有的文章称70%的国人(也有说90%的)都是酸性体质,而体液中的pH值最好是偏碱性,那样才是最健康的状态。一旦偏了酸性,就会导致各种疾病,诸如早衰、老化、
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酸性体质可谓是百病之源,并提醒国人要吃碱性食物、喝弱碱水,才能保持人体酸碱平衡。为了让你知道自己的体质是否发酸,还有五花八门的自测题,如是否常会感到身体疲乏、记忆力减退、腰酸腿痛、头昏耳鸣、睡眠不实、便秘口臭,以及夏天是否爱被蚊子叮咬,等等,真是不测不知道,一测吓一跳,想不酸都难。在“全民皆酸”的大环境下,自然就有商家在力推能把自来水变弱碱水的制水机,或在热卖具有相同功能的饮水杯,各种保健品、营养品也纷纷登场亮相。最后是像王大爷这样的消费者心动加行动。
那么,真有酸性体质这一说吗?如果70%的国人体质发酸,恐怕自己也不会幸免?真到了必喝碱性水、吃碱性食品的年代了?带着疑惑和担心,记者采访了省会部分医学专家和营养学家。
医学上没有“酸性体质说”
当记者提出“酸性体质”这一说法时,许多专家都表示从没有听说过。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宋光耀告诉记者:“无论中医、西医,都没有酸性体质这种说法。”他解释说,人体血液正常的pH值(酸碱度)为7.35-7.45。人体血液中的pH值一旦低于7.35,就会引起酸中毒,症状是头晕、瞌睡、焦虑,甚至精神错乱。但如果高于7.45,同样也会引起碱中毒,不仅会肌肉痉挛,还会引起心脏问题。不管是酸中毒还是碱中毒,一旦不能及时就医,都有生命危险。需要说明的是,医学上说的这个酸碱度与所谓的酸性体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他举例说,临床上,只要是接受规范治疗的糖尿病人体内的pH值不会偏酸性,否则肯定是出现了
酮症酸中毒。如果按酸性体质论的说法,上文中提到的王大爷早已是酮症酸中毒,需要住院治疗了,而不是喝弱碱水能解决问题的。
食物不能调节酸碱平衡
任何疾病的产生都有多种致病因素,所谓的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是没有科学根据的。长期从事内分泌临床和研究的宋光耀说,从没有听说体质发酸能导致糖尿病,那按照70%的国人是酸体体质的说法,岂不是绝大多数国人都是糖尿病?还有需要纠正的是,不是酸中毒导致疾病发生,而是某些脏器发生了器质性病变或因服用了某些药物等因素才导致酸中毒。如在医学临床中,像代谢类疾病如糖尿病、肾功能衰竭、腹泻等,都可以造成酸中毒的情况发生。而这些疾病的诱因,却和酸中毒没有丝毫关系。
“如果是酸性体质,服用碱性食品、喝弱碱水就可以保持人体酸碱平衡?”对这个问题,河北医大二院肾病内科主任傅淑霞给出了否定答案。她认为,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和一些碱性物质,但机体具有强大的酸碱缓冲体系,维持体液pH值(酸碱度)在7.35-7.45之间,从而维持细胞、机体的正常功能。而并非靠碱性食品去调节。
据专家介绍,体内酸碱物质主要来源于细胞内物质代谢。机体摄入的糖、脂肪和蛋白质经机体利用、代谢后,最终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结合生成碳酸,这是体内产生最多的酸性物质,称为挥发酸。而蛋白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尿酸、硫酸、磷酸,糖酵解生成的乳酸、甘油酸,脂肪代谢产生的β-羟丁酸、乙酰乙酸,构成了固定酸,也是体内酸性物质的重要来源。体内碱性物质主要来源于氨基酸脱氨产生的氨,以及蔬菜、水果等含有的有机酸盐(柠檬酸盐、果酸盐和草酸盐)的摄入。人体内酸性物质的生成量要远远大于碱性物质的生成量,而机体排泄酸的能力也大于碱的排泄能力。
我们已经知道,正常人血液的pH值(酸碱度)为7.35-7.45。在生命活动中,随着机体细胞的代谢不断产生酸性或碱性物质,而机体pH值始终保持稳定,这主要依靠体内各种缓冲系统和肺、肾的调节来实现。肺脏调节主要是通过呼吸频率和深浅的改变排出二氧化碳,减少体内挥发性酸的产生。以维持碳酸盐与碳酸的正常比值。肾脏通过排出固定酸,回吸收碱性物质的方式来调节人体体内的酸碱平衡,还可通过控制酸性和碱性物质排出量的比例来维持酸碱平衡。进入血液中的酸和碱性物质由血液的酸碱缓冲体系进行调节。
理性对待弱碱水
记者注意到,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明确规定,生活饮用水的pH值范围为6.5-8.5,这就意味着国家是允许6.5-7.0的微酸性生活饮用水。以后喝水是否要改喝弱碱水了?河北医大三院膳食营养科营养师雷敏认为,对正常人来说没必要刻意选择弱碱水,只要水质符合国家标准,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每天保证饮水1200毫升,照样能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满足人体的需要。说到碱性食物,雷敏解释说,在营养学上食物有酸性和碱性之分,划分食物酸碱性的标准,是根据食物在人体内分解产物的酸碱性来划分的,而不是根据食物的口感来划分的。凡是在体内分解的产物是酸性的,称为酸性食物;凡在体内分解的产物是碱性的,就称为碱性食物。鱼、肉、禽、蛋、大米、面粉、油脂、糖类是酸性食物;蔬菜、水果、豆制品、牛奶等是碱性食物。食醋、柠檬等虽然有酸味,但在人体中不会产生酸性物质,是碱性食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倡平衡膳食,也就是酸性食物、碱性食物摄入要均衡,食物要多样化,从谷类中获取碳水化合物,从肉类中获取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从蔬菜水果中获取维生素、叶酸和糖,从豆制品中获取钙、蛋白质和雌性激素,从牛奶中获取脂肪、钙、乳糖和矿物质。这样才能营养全面,维持人体健康。但对某些疾病人群来说,比如高尿酸血症的病人,由于其体内产酸较多,一般建议少吃产酸多的食物,可以侧重吃些碱性食品,以减少尿酸中结石的生成,促进排尿。但也不宜长期饮用弱碱水。
采访中,许多专家对某些商家过分夸大产品功效的宣传和消费者的盲从感到不解和担忧。“消费者追求健康的心理可以理解,但对关系到健康的产品,一定要多一分理性,因人而异,适可而止,重要的是不能因此而代替正规的药物治疗。”宋光耀提醒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