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24日电联合国大会法
律委员会2月18日以71票赞成、35票反
对、43票弃权的表决结果,以决议的
形式通过一项政治宣言,要求各国禁
止任何形式的克隆人,“只要这种做
法违反人类尊严和保护人的生命原
则”。
比利时、中国、英国、瑞典、日
本、新加坡等投反对票的国家的代表,在表决后纷纷发言,强调他们的国家将不受上述宣言约束,将继续允许治疗
性克隆研究。
中国一直以来都在坚定地反对克隆人,因此,中国这次对禁止克隆人宣言投
反对票,不少人觉得意外。这中间,有一些什么样的原因?华东新闻报道,人民
网记者专门就此采访了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伦理学部主任沈铭贤。
沈铭贤介绍说,中方代表在投票后表示,中国代表团之所以对宣言投反对
票,是因为宣言的表述非常含混不清,宣言提到的禁止可能会被误解为也涵盖治
疗性克隆研究。这是中方所不能接受的。他同时强调中国政府继续坚持反对生殖
性克隆人的立场。
中国、英国等国家认为,治疗性克隆与生殖性克隆复制人不同。对于生殖性
克隆,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是明确反对的,分歧主要是针对治
疗性克隆。为什么我们要坚持不能禁止治疗性克隆,就是因为它太有价值了,对
人类的健康、生命太重要了。
治疗性克隆的重点就是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胚胎干细胞有一种神奇的功能,
就是发育的全能性,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分化发育为身体各种组织细胞。如果能
够将其发育的全能性加以利用,那么,现在的很多疾病,如白血病、
糖尿病、老
年痴呆症等,都能找到一种新的治疗办法。
明明有这样一个治病救人的新前景,而且科学上已经开始逐步做到了,却要
停止研究治疗性克隆,这是不顾千千万万通过治疗性克隆可以治愈的患者的权
利,就像是把孩子和脏水一道泼掉,不利于社会进步。所以,现在世界上很多科
学家,包括美国的许多科学家,都在反对宣言的做法。
分歧焦点:怎样看待胚胎,怎样看待生殖性克隆和治疗性克隆的关系
那么,既然治疗性克隆这么有价值,对我们的健康、生命这么重要,那为什
么国与国之间在关于禁止克隆是否涵盖治疗性克隆这一点上,争辩得这么激烈
呢?
沈铭贤介绍,形成这样的分歧主要有两个焦点,一是怎样看待胚胎,二是怎
样看待生殖性克隆和治疗性克隆的关系。
治疗性克隆首先要克隆一个人类胚胎细胞,即无性生殖的受精卵,同时在研
究胚胎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时,有可能涉及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而损毁人类早期胚
胎。有些人认为:受精卵是活体,是有生命的人,其人权应该受到保障,损坏胚
胎就是毁灭这个生命,这样一种治疗性克隆是对生命、对人的不尊重。
我们认为,胚胎确实需要尊重,不管怎么早期,怎么小,都是有可能发育成
人的。但是,是不是研究胚胎、研究胚胎干细胞就是不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呢?
那不一定。
现在科学界有很多人认为,“原胚条”出现之前的胚胎还是既无感觉又无知
觉的细胞团,尚不构成道德主体,对其研究并不侵犯人的尊严。那么,在很严格
的条件下研究胚胎干细胞,比如不能重新植入子宫,不能搞人畜杂交,以及自
愿、知情、非商业化等,经过严格的伦理程序,应该说并没有损害人的生命和尊
严。
还有一个分歧。他们认为,你要禁止生殖性克隆,就必须禁止治疗性克隆。
原因是治疗性克隆必然会滑向生殖性克隆,两者之间在技术路线上,特别是在前
期的技术路线上是一致的,从治疗性克隆到生殖性克隆,只有所谓的一步之遥或
一墙之隔。你要禁止生殖性克隆,你又要允许治疗性克隆,这是做不到的,在逻
辑上是矛盾的。
对这样一种看法,我们又是怎么看的呢。我们认为,治疗性克隆确实有可能
滑向生殖性克隆,但并不必然,两者之间还是有本质的区别:一个以繁殖人类为
目的,就是要克隆一个完整的人的个体,一个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不是要克
隆出一个人的个体;一个要植回子宫,而治疗性克隆绝对禁止重新植回子宫,而
是留在体外提取干细胞,两者技术的后期路线不一样。
所以,治疗性克隆比生殖性克隆在技术上要困难很多,因为它完全是在人工
的环境下进行的。因此,我们认为,在严格的管理控制条件下,治疗性克隆并不
一定就要滑向生殖性克隆。事实上,现在世界上搞生殖性克隆与研究治疗性克隆
的,完全是两批人。
克隆之争还是文化之争
沈铭贤表示,在对治疗性克隆,即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之争中,可以清楚
地看到文化因子的决定性影响。西方有些人认为,人的生命从精卵结合的那一刻
就开始了,“胚胎必须被当作人一样地受到尊重,他作为一个整体的完整性就必
须受到保护”。据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收到的1.3万封关于胚胎干细胞研究的
公众来信中,只有300封表示支持。
2003年,我们对上海、西安8家三级医院的250名医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
示,58%的医师认为早期胚胎还不是道德意义上的人,超过70%的医师赞同胚胎干
细胞研究,高达94%的医师同意胚胎干细胞研究可为治疗一些“不治之症”提供美
好前景。台湾林秀娟教授对61位医师的调查,得出了类似结果。
文化是讲传承、讲积累的,文化传统一经形成,就是不可漠视的巨大力量。
这种力量主要通过文化传统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表现出来。这种伦理之争所展示
的,正是这种文化传统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的巨大差异。
沈铭贤认为,我们想要努力达到的,是既维护科学的利益,保护和促进科学
的健康发展,又要维护人的权利和尊严,使科学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而不是危害
人类,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寻求某种结合、某种平衡。(曹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