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电台报道:据估计,全世
界有1亿8千万人视力残障,其中4000
万到4500万人完全失明。由于人口增
长和老龄化,到2020年这些数字预计
会翻一番。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这一
巨大的人类悲剧不仅剥夺了基本人
权,而且将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那么,日益增多的视力残障能否预
防?国际社会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后天失明能避免吗?世界卫生组织对此问题作了十分肯定的答复。该组织在
最近的“国际视力日”发表的报告显示,全世界80%的失明实际上是能够预防或
治愈的。对此,卫生组织的顾问、国际防盲协会主席帕拉拉贾瑟格拉姆进一步解
释说:
“我们所说的可以避免实际上是指我们既有知识又有手段来防止引起失明的
原因,或治疗由于这些原因而导致的失明。我们这里说的可以避免是等同于不必
要的失明,比如说童年因缺乏维他命A而造成的失明就属于不必要的失明,通过普
及使用维他命A和适当的饮食就能预防。另一个可以预防的例子就是沙眼,这是一
种很古老的、据说在古埃及时代就有的传染性疾病,我们对此有一些预防措施如
手术、抗菌和卫生环境。但尽管如此,仍有许多人因此而失明。再有一个导致可
避免失明的主要原因就是许多老年人患上的白内障,虽然白内障不能预防,但可
以通过手术和恢复视力得以治疗。”
尽管如此,失明的人数仍不断增多。卫生组织的报告给出的惊人数字显示,
世界上每5秒钟就有一人失明,每一分钟就有一名儿童失明,估计每年超过700万
人加入到盲人的行列中,而这当中大多数人常常是贫困和缺乏眼睛保健服务的受
害者。国际防盲协会主席帕拉拉贾瑟格拉姆指出,政府及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
是盲人治疗和康复不可或缺的前提:“失明后的康复计划主要是要教会盲人自己
能走动。如果说失明是可治疗的一些因素造成的,那么这些人的视力是可以慢慢
恢复的。但仍有些原因不能治愈,比如说青光眼或非常严重的眼疾,如果是这样
的话,因此导致的失明将是终生的,这些人只能在他们社区的帮助和训练下生
活。如果他们是孩子,就必须接受康复指导。有一些人我们称作是低视力,换句
话说他们能看见一点点东西,对这些人来讲我们必须提供相应的服务,这包括改
变环境,向他们提供低视力所需的设备,但这在发展中国家同样也非常困难。”
帕拉拉贾瑟格拉姆认为,丧失视力给患者带来一系列巨大影响,其中失明造
成的心理影响不容忽视:“失明是非常痛苦的。这不仅反应在生活质量社会福祉
上,而且对盲人自身发展、经济状况以及贫困等都有严重的影响。失明的人,特
别是那些在穷国的盲人往往遭人歧视,得不到求学就业等各种机会。”
卫生组织表示,世界上90%的盲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有900万,中
国有600万,非洲有700万。国际防盲协会主席帕拉拉贾瑟格拉姆提到了在亚洲某
些地区的特殊情况:“我觉得我们已经注意到在东南亚,特别是在印度次大陆有
非常多的人患上白内障,而且这些国家的人比西方人要更早患上白内障。在欧
美,通常人要到65岁、70岁才会得白内障,但在亚洲这些地方的人40多岁就患上
白内障,而且人数要多得多。由于贫穷,失明的人越来越多。此外,在世界各
地,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如饮食结
构不合理,不爱运动造成许多人患上
糖尿病,这使很多人失明。因此遏制糖尿病
的蔓延也是控制失明增多的一个途径。”
卫生组织和国际防盲协会协同其他联合国机构、一些政府和专业团体于1999
年发起了全球努力,旨在到2020年消除可避免性失明,其主要战略是提高公众对
此问题的认识、调拨更多的资源、控制可避免失明的主要原因、培训眼睛保健人
员并提供适当的技术和设施。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开始实施这一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