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稠的人,易患动脉硬化、高血
压、
糖尿病,重者可引发心肌梗塞、脑
血栓
血稠,应适当“放放血”
血稠的李先生,献了三次血后,“脑
袋瓜子清亮多了”
新闻背景 几年前,身体一直很好的李先生觉得整天昏沉沉的,还总犯困,连坐公交车都
晕乎乎的。“我这是怎么了?”李先生怀疑身体出了毛病,就到医院做了一次全
身检查。医生告诉他,这种情况是血稠造成的,应该适当“放放血”。
听从了医生的话,李先生随后来到大庆市中心血站,献了一次血。
让他没想到的是,在献完第3次血后,他感觉“脑袋瓜子清亮多了”,身体也
轻松了,坐公交车也不晕了。
血稠患者多是中青年
以前,到哈医大五院心内科就诊的患者,有血稠症状者,以50多岁的人居
多。
近两年,血稠患者绝大多数是中青年人,最年轻的只有20多岁。
据该院心内科副主任季先朋介绍,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质量的提高、
日常活动量的减少以及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加,是造成血稠发病率高且日趋年轻
化的主要原因。
人们为啥会得血稠
人体内的血液中,除了99%的水分以外,还有蛋白质、脂肪、糖、纤维素、无
机盐、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成分,从而使血液具有一定的黏稠度。
血液黏稠度的变化,受饮食、运动、季节和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血液
中脂肪类、氨基酸、糖类等含量增多时,水分就会相应地减少,血液由此变得黏
稠,从而产生“血稠”。
有人形象地把这种现象比喻成一杯糖水———里面的糖越多,糖水就越黏。
中老年人血稠易导致脑血栓
由于血稠受诸多因素影响,所以对一个人来说,他的血稠程度永远处于时高、
时低的动态变化之中。
因为中老年人多伴有动脉硬化、
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所以,当他们出现
血稠症状时,会导致心血管、脑血管缺血、缺氧,严重时会出现心肌梗塞、脑血
栓等病症。所以中老年人一旦出现血稠,千万要多加注意。
血稠会有“蛛丝马迹”
出现血稠时,不会像失血症状那样明显,但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只要
细心就会及时发现。
如果您感觉自己经常头晕、思维迟钝、晚上睡得很好但第二天中午还犯困、
蹲着干活仍会气喘时,就应该提高警惕了,最好到医院做一次排查。
预防血稠有规律可循
对于血液黏稠度增高者,饮食清淡、忌烟忌酒、适当参加体育运动是最根本
的治疗方法。
早晨起床后、晚上睡觉前,应喝一大杯白开水,这样可降低血液黏稠度。
生活不规律、长时间精神紧张或心理压力过重,也容易导致血稠。所以,平
时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保持心情愉快。
在同样条件下,有些环境因素也会影响血液的黏稠度:冬季,人体的血液黏
稠度会很低;清晨和上午,血液黏稠度会很高;傍晚和下午血液黏稠度较低;闷
热、低气压时,血液黏稠度会很高;腹泻、出汗后,血液黏稠度高;足量饮水
后,血液黏稠度低。
了解这些规律,将有助于您预防血液黏稠及相关疾病的发生。
“放血”都有啥好处
李先生说,他已经献了12次血,感觉身体状况越来越好了。
据了解,通过献血,能促进人们的骨髓代谢,提高造血功能。但对病人来
说,献血毕竟会丢失血液内的部分养分,血稠的患者最好到医院就诊。据季副主
任介绍,目前哈医大五院主要采取饮食、运动、药物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血稠。
如果您采取献血的方式减轻身体的负荷,最好到市中心血站献血。如果不经过体
检,私下“放血”,不仅不合法,而且对自己和受血者都是不负责的。
血稠的人献血后,应及时补充营养,并定期体检,由医生来决定献血的周期
和献血量。
血站对献血者的血液检验标准和试剂质量标准要求都非常严格,以保证临床
病人安全使用。
血稠是症不是病
血稠并非独立性疾病,心肌梗塞、糖尿病及慢性肝肾疾病等都与血稠有关。
这是因为人的血液黏稠度增高时,血液流速减慢,机体组织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
质相对减少,尤其是过多红细胞老化、硬化,加重血稠而发生凝血,造成血管栓
塞,导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