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猝死
高峰期。今天,本版特邀各路专家,谈
谈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日常必须注意的问
题。在这寒冷的季节,愿大家增强自我
保护意识,防止心脑血管意外发生。
编者
高血压治疗必须重视的误区
高血压病是一种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我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饮食
结构变化和盐摄入量的增加,我国高血压病患者显著增加。2002年底调查,我国高
血压患者数量已达1.5亿,并且还在以每年300多万人的速度增多,也就是每三个
家庭就有一个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不仅患病率高,其导致的心脑肾血管疾病是
致残致死率高的主要原因。
然而,高血压的防治现状却呈现一种“三低”现象,即知晓率低:高血压病人
中只有35.6%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治疗率低:高血压病人中只有17.1%进行治疗;
控制率低:高血压病人中只有4.1%坚持服药并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防治高
血压,要在治疗中注意以下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没有症状不用药
高血压病人症状的轻重与血压高低程度不一定成正比,有些病人血压很高,但
其血压是长期慢性增高,病人已经完全耐受了这种状况,一般不会有什么症状;相
反,有些病人血压短期内快速增高,虽然仅轻度升高,症状却很明显。这是个体
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问题。另外,有无脏器损害以及脏器官损害程度与血压高低
叠加在一起的综合因素,也会呈现不同的症状。因此,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
高低,往往是错误的,也容易延误治疗。
误区之二血压降低可停药
病人在应用降血压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降至正常,即自行停药;结果在
不长时间后血压又升高,还要再使用药物降压,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
于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将会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脑溢血等。
正确的服药方法是服药后血压降至正常,可继续维持原治疗方案,而不应断然停
药。
误区之三道听途说滥用药
研究表明,人体血压有节律性的变化,一般在上午和下午有两次高峰,夜间血
压较白昼低。而高血压病人往往这种节律消失,血压变化大,清晨醒后变化最大,
患者容易在早晨和夜间发生脑卒。传统降压药多为短效制剂,需每日3次服用,维
持作用时间短,无法使24小时的血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目前多主张应用长效
降压药物。由于高血压病人个体差异,药物的选择应该听取医师的建议,不要随
便参照他人的治疗方法。
误区之四降压过快过低
一些高血压病人希望血压降得越快越好,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血压降得
过快或过低会使病人感到头晕、乏力,还可诱发脑血栓形成等严重后果。尤其是老
年人要注意平稳降压。
误区之五降压不达标
对有并发症时应将血压降得更低认识不足。按现代高血压控制标准,凡合并糖
尿病或并发
糖尿病肾病时,目标血压水平应降得更低,应在130/80mmHg以下,合并
肾功能不全时应≤125/75mmHg,这样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但目前许
多人对此认识不足,未能采取积极措施达到目标水平,因而心脑血管事件仍居高
不下。
误区之六单纯依赖降压药
高血压的病因较多,首先应治疗原发病,同时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原发性
高血压在降压的同时,也要注意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高脂高糖高盐饮食,
不注意体育锻炼等等,这些因素也可促使体内一系列代谢变化,使血压进一步升
高,或导致治疗效果减退。所以高血压必须重视综合性治疗。
误区之七忽视血压监测和记录
在降压治疗过程中,许多患者因各种原因长期不监测自身血压变化,这也是一
种误区。因为目前的降压原则中十分强调个体化用药。究竟怎样才能达到“个体
化”,不是简单一句话,而是要做许多实际工作的,其中一项便是坚持每日或每
周定期对血压的监测并记录,以便掌握用药与血压变化的关系,了解需要用多大
剂量或怎样地联合用药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上,同时有利于医生更为准确指
导患者用药。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定期主动测量血压,可在家里自我测量每天1~2
次,至少每周测量两次。每一季度尤其是季节变化时到医院做一次24小时动态血
压监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使降压达标率得到提高和用药实现“个体
化”。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
高血压患者冬季自我护理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疾病。气候急剧变化使
血管收缩,血压急剧上升,不及时发现、不及时治疗或者不进行自我护理,容易产
生严重并发症。
高血压患者冬季要注意保暖。出门戴好帽子、口罩(头面部的保暖尤为重
要),特别是在温度急剧下降的日子里注意调节自己,不要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的
睡眠,当睡眠困难时,可适当应用镇静剂;冬天洗澡时的温度应控制在40摄氏度;
在冷空气袭击本地时,患有高血压者一天3次(早、中、临睡前)测量血压,当舒
张压大于90mmhg,收缩压大于140mmhg时必须调整降压药或立即就诊;要保持大便
通畅或应用软便剂,不要用力;要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经常听听节奏缓慢的轻
松音乐,减低自身压力,放松全身。
高血压患者饮食护理很重要。对于钠盐的摄入,专家认为,正常人每天盐的摄
入量为5~6克,高血压患者每天应控制在3克,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家庭每天
晚餐至少二荤一素一汤,虽然在下盐时控制了盐分,但是由于总摄入量在增加,
所以盐分并没有减少;另外应少吃菜肴的汤水,汤水中的含盐量较高;钠盐摄入
过多,体内血流阻力增加,导致血压上升;高血压患者平时应选用植物油,多吃
海鱼,海鱼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可使胆固醇氧化,降低血浆胆固醇,延长血小板
凝聚,抑制血栓形成,防止中风。忌辛辣、刺激食物;平时多吃绿色蔬菜、新鲜
水果和黑木耳,其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及膳食纤维等,有利于改善心肌功能,软
化血管、促进胆固醇的排出,防止高血压的发展和高血压的并发症。
当高血压患者血压急剧升高,同时出现颜面潮红、头痛、呕吐,颈部有强直
感、肢体活动困难等症状时,应考虑发生高血压危象的可能,应立即平卧,头侧向
一边,保持安静,立即送医院急诊,如患者抽搐、躁动,则应注意安全。
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如果出现高血压症状更应引起患者的高度重视,因
为血液透析过程中应用抗凝剂,增加了出血的危险性,患者在冬季更应注意自我保
护,防止并发症。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三保暖”:头、颈背、足
气象医学研究表明,77%的心肌梗死患者和55%其他类型冠心病患者,对气候变
化,尤其是气温骤降十分敏感,心肌梗死率明显升高,尤其是第一次强冷空气入
侵或冷峰过境时,心脑血管病罹患率剧增。
对付寒冷对人体伤害最有效办法是保暖。那么怎样保暖呢?归纳起来有“三
保”:
第一是头部保暖
头是中枢神经系统所在地,为诸阳之位。头部皮肤虽薄,但血管、淋巴组织极
为丰富,皮脂腺、汗腺不仅多,而且丰富,人体热量极易从外露的头部大量向外散
发。有人观察,环境温度15℃左右时,人体内约有1/3热量从头部散发。当环境温
度下降到4℃时,人体约有1/2热量从头部散发。如果环境温度进一步下降至零下
10℃时,那么人体约有3/4热量从头部“跑掉”。
头部保暖方法很简单,戴一顶帽子,特别是从空调环境里外出时,戴一顶帽子
不失为抗寒保暖的良策。
第二是颈背部保暖
古人曰:“背宜常暖。”这是有其科学道理的。经络学说认为,人体颈背部有
着许许多多穴位与体内五脏六腑相通连。当背部着冷时,风寒易从背入侵,损伤阳
气令人患病,或导致旧病复发、加重。因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气管炎以
及颈椎病者,颈背部保暖尤为重要。
颈背部保暖办法也简单,扣上上衣风扣,系上领带,外出再围上条围巾。还要
特别提醒,晚上睡觉颈部最容易受冷。颈部保暖最有效办法是睡觉时颈部戴上领
套,或者围条浴巾,这是保暖防病最佳良策。
第三是足部保暖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足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比其他部位少,血液循环慢,再
加上覆盖在足上的脂肪层又很薄,保暖性差,极易遭受寒冷侵扰。俗话说:“寒从
足起。”足部保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养生的热门话题。
足部保暖最有效办法是穿一双棉鞋,特别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度、
糖尿病以及痛风者,轻、软、合脚的棉鞋是养生防病的重要一招。除了穿棉鞋外,
晚上临睡前热水泡脚是足部保暖的上上策。可以起到保暖、活血、助眠、健身、
防病的作用。
尽早预防远离中风
“中风”是冬季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为使广大市民增强“中
风”的防范意识,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上海科学院将于
2007年2月1日(星期四)下午1:30~3:00在科学会堂思南楼三楼报告厅(南昌
路59号,思南路口)联合举办第76期名家科普讲坛,由上海市脑血管病防治研究
所所长王桂清教授作“尽早预防,远离中风”的科普演讲,并与市民共同探讨与
交流有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