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万物更新,气温忽高忽低,
机体的新陈代谢机能也随之旺盛,但
气候变化异常,春寒与春暖交替出
现,也是一些慢性疾病的高发期。专
家提醒春季要预防心脑血管、呼吸
道、消化系统及精神四个方面的疾
病,有相关病史的人群要注意保暖防
止病情反复。
冷暖交替有损心脑血管春季温差大、温度变化频繁,人的情绪易波动,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容易
出现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体内脱水而血液黏稠的症状,是
高血压、冠心病、心
梗和中风的高发期。
正确认识高血压的危险性
高血压是指病因尚未明确,以体循环动脉血压高于正常范围为主要临床表现
的一种独立疾病。发病主要原因与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有关。
专家提醒:由于春季的气候变化大,人的身体需要有一个适应调整的过程。
初春时受低温影响,皮肤汗腺收缩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气温升高时皮肤毛孔
舒展,供血量增多,供给大脑的氧相应减少,大脑工作受到影响,天气变凉皮肤
和皮下组织血管又会收缩,来回反复致使周围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升高。
根据全世界统一的血压标准,正常的血压应该小于140/90毫米汞柱,130/100
属于一级高血压(轻度的),低压高于90毫米汞柱就属于高血压。高血压病的早
期症状为头晕、头痛、心悸、失眠、紧张烦躁、疲乏等。以后可逐渐累及心、
脑、肾器官,严重时可并发高血压性心脏病、肾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等病变,
是冠心病、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心肌梗塞病人中50%是高血压患者,脑卒
中病人76%的人有高血压病史,其危险性在于猝死或致残。高血压患者春季应勤测
血压,避免情绪波动。
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样硬化,心肌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引起的心脏病。高血压
患者冠心病发病的机会比正常人高两倍。
冠心病患者锻炼要适度
以前被认为是中老年人才患的冠心病,如今已有年轻化的趋势,35岁以下的
青年人群患冠心病的比例在不断上升,最小的患者只有20岁。据介绍,冠心病发
病率上升与人们日常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等因素有很大关系,高热量、高脂肪食品
在人们食谱中比重的增加和不科学的膳食也是引发冠心病的一个主要原因。春季
气温不断变化,寒冷时容易感冒、气温回暖人们外出活动频繁,这些都是不利于
冠心病患者康复并容易引起发病。
由于冠心病发病前没有丝毫预兆,常成为猝死的主要原因,冠心病引起的猝
死占到了80%左右。冠心病发生猝死最常见的是严重的心律失常,因为冠心病是
冠状动脉堵塞或严重狭窄引起的严重心肌缺血,一旦供应心脏的动脉堵塞或者狭
窄,心肌缺乏有效的血液灌注,心脏功能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这个时候可以发
生一些严重的心律失常最后导致猝死。
春天气温回升,皮肤和肌肉微细血管处于弛缓舒张的状态,血流缓慢,体表
血液供应量增加,流入大脑的血液相应减少,因此早晨睡醒后3个小时是冠心病的
发作高峰,有高血压和冠心病史的人易出现心脏缺血损伤和心律失常。冠心病患
者要注意春季不要急于锻炼,不要进行加重心脏负荷的活动。
急性心肌梗塞也是春季心脑血管高发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阻塞,引起
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及坏死的一种严重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经过治疗可以治
愈,但已坏死的心肌则形成瘢痕,得过心肌梗塞就说明已患了冠心病,要注意戒
烟、限酒低盐、低脂,避免过度劳累、激动、饱食、受寒等。
“春困”不可掉以轻心
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脑动脉硬病史的人春季经常打哈欠要小心,频频
打哈欠,有可能是缺血性脑中风的先兆。中老年人,特别是患高血压、脑动脉硬
化等慢性病患者,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弹性降低,管腔变窄,流向大脑的
血液量减少,造成大脑缺氧。当大脑缺血缺氧时,人就会哈欠连连。打哈欠可以
改善脑细胞的供血供氧能力,但这种改善是暂时的,70%~80%的缺血性脑中风病的
病人,在发病前一周左右会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频频出现打哈欠现象。因此,中老
年人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病史者,出现无原因的频繁哈欠,不可认为是“春困”而
掉以轻心,应及时去医院检查,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和
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清淡饮食,戒烟限酒,多饮水以稀释血液。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情绪稳定,并注
意防寒保暖,春季气候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避免户外活动。(武秀琴)
尘螨过敏危及呼吸道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空气中的花粉和灰尘、螨虫等漂浮物增多,这些是诱
发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外因。春季是一些呼吸道疾病如哮喘、、鼻炎、气管炎和慢
性支气管炎的高发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张洪玉教
授说,今年春季哮喘门诊量有所增加,相比之下鼻炎与气管炎门诊量的增长不明
显。春季天气变化无常,很多人因此感冒,流鼻涕并咳嗽,有的患者总是咳嗽,
吃了不少消炎和止咳药都没用,长时间的咳嗽90%是由鼻后滴流综合征、支气管哮
喘、胃食道反流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原因引起,医学上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
或“咳嗽型哮喘”,常于夜间或凌晨较长时间干咳、痰少,遇到冷空气或刺激性
气味咳嗽加重,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往往容易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性咽喉
炎。
据张教授介绍,我国目前约有2500万哮喘患者。哮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一种
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反复急性发作,哮喘紧急发作时呼吸道痉挛、全身缺
氧,抢救不及时会发生猝死。春季空气中的尘螨经常引起过敏反应,而吸入花
粉、尘螨等过敏原或有冷空气、运动等其他激发因素时可导致哮喘加重。
哮喘不可能根治,只能通过用药控制病情,经过规范化的长期治疗,80%以上
的哮喘患者病情均能达到良好控制,病人能像健康人一样生活和工作。春季是哮
喘病发作的高峰期,过敏体质的人要注意,有哮喘病史的人更要提前用药,防止
病情复发。
过敏性鼻炎与哮喘有关联,有60%左右的哮喘病人同时合并有过敏性鼻炎,
通常是过敏性鼻炎发病在先,随后出现哮喘,春季的季节性变化常常是发病的主
要外因。另外在病理改变上也与哮喘很相似,炎症反应基础也接近。在治疗上这
两个病可同时治疗,治疗过敏性鼻炎可以减轻哮喘的症状,另外也便于哮喘症状
的控制。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
床上常表现为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常并发阻塞性肺气
肿,甚至肺动脉高压、肺原性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病程较长,反复急性发作而
加重。主要症状有慢性咳嗽、咳痰、喘息。春季也是慢性支气管炎高发期,患者
患病初期症状轻微,但如果吸烟、接触有害气体、过度劳累、气候变化或变冷感
冒后,则会引起急性发作或加重。也有由于上呼吸道感染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支。
到夏天气候转暖时多可自然缓解。(伍悦)
饮食不当导致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统称,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就是上腹部
疼痛,胃溃疡经常在饭后疼痛,而十二指肠溃疡则为饥饿痛甚至夜间痛。北京中
日友好医院消化内科首席专家吴铁镛主任说,这可能与精神紧张、饮食失调、长
期吃刺激性食物或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利血平、强的松等)造成胃
黏膜损伤及胃液分泌功能失调有关。春季温差大,温度变化加上饮食不注意极易
引起消化性溃疡病情复发,严重的还会导致幽门梗阻、穿孔、消化道出血等并发
症出现,而且病情复发治疗更加棘手。消化性溃疡呈明显季节性变化特征,春季
气温变化时病情多有反复,中日友好医院3~4月间消化性溃疡门诊和住院增长明
显,此外,溃疡性结肠炎3~4月间也有季节性增长。
吴主任指出,目前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抑制胃酸分泌药
物的使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痛苦,但由于病因还没有完全确
定,消化性溃疡的根治还需要时间。此病可能与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有关,目前
人们饮食偏向于高脂高蛋白,食物在消化系统中排空的时间延长,部分十二指肠
溃疡患者平时没有临床症状,一发现时就已经出现大出血症状,非常危险。因
此,消化性溃疡患者除应坚持服药外,还应注意饮食和防止受寒。消化道疾病患
者因为消化功能减弱,故一方面要补充足够的营养帮助组织修复,同时也要考虑
到尽量减轻胃肠一次进食的负担,减轻胃肠道的机械和化学刺激,减少和食物摩
擦的机会。食品中应该有足够的种类,尽量选用营养好、细软易消化的食物,改
善营养状况,促进溃疡面愈合。胃溃疡患者由于进食后疼痛,大多减少了进食次
数和量,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则大多看上去白白胖胖,但可能是低蛋白而致的水
肿,消化性溃疡患者饮食应注意少食多餐,细嚼慢咽,烹饪食品时禁止油煎,油
炸,避免将事物制作成坚硬、口感粗糙的状态,口味尽量温和,清淡。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局限于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过程。病得多位于乙
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理漫长,常反复发作.,多
有血性腹泻或脓血便,可有左下腹或下腹部阵发性痉挛性绞痛,偶有恶心、呕
吐、上腹不适、发热等症状。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起病急骤,
发病原因包括气温、情绪波动和饮食不洁。目前还没有完全治愈的方法。消化性
溃疡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春季除了要当心气候因素外,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
活方式。吴主任说,抽烟、喝酒以及刺激性的饮食是导致疾病发作并反复不愈的
不良因素,实验证明,抽烟者十二指肠碱度明显下降,胃酸不能被中和,进而造
成消化性溃疡。抽烟还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有很大的影响。喝酒和刺激性的食物
也一样。(武秀琴)
气候变化好发抑郁
春季是精神疾病,尤其是躁狂症和抑郁症的高发期。超过一半的精神病患
者,初次发病都在春天,而有精神病史的患者的复发率也比较高。北京安定医院
抑郁病房王瑛主任指出,春季气候不稳定,加上春季气压较低,人体为了适应这
个气候变化,其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就会积极的进行调节,一般来说正常人
都能适应这样的气候,但也容易引起感冒、春困等精神倦怠现象。由于精神疾病
和一些神经递质或激素的分泌失常有关系,气温多变容易使有精神病史的人内分
泌活动发生变化,产生情绪波动,诱发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等多种重性精神病。
春季易受精神疾病困扰的高危人群主要是精神疾病患者以及有精神疾病史已
经治愈的人群,有些患者这时往往因为气候的好转而放松警惕,没有遵从医嘱擅
自减量、停药或换药,致使病情反复。针对这种情况,王主任建议精神疾病患者
要坚持服药,最好去医院诊治,适当增加服药量,直到五一以后再减药。患精神
疾病现已痊愈,但还在用药的也要坚持服用直到五一以后。有过精神疾病史,已
经痊愈但中间病情曾有反复的人也要再适当用药,以防止病情复发,直到五一以
后再停药。
女性是抑郁等精神疾患的高发群体,春季气候变化,生物钟被打乱,春节长
假过后工作压力增加,如果事情没有安排好或者发生突发事件容易产生焦虑情
绪,这时最好能自己积极主动的调节情绪,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生活要有规
律,每天至少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注意营养,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的食
物,同时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
王主任还提醒说,受月经生理期影响比较大的女性精神疾病患者,受季节影
响也比较大,特别是病情曾经有反复的女性患者,为防止病情复发或者加重,一
定要注意按时服药,如果需要也要适当增加药量直到五一以后。(肖琴)
[相关链接]
远离“春季过敏症”
伴随着明媚春光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出现皮肤干痒、红斑、鼻痒、喷嚏不断、
喘憋等“春季过敏症”问题,尤其是那些过敏体质人。造成过敏的原因有很多,
包括食物、动物皮毛、螨、昆虫、空气中的灰尘、农药、化肥、洗涤剂、橡塑
鞋、化纤原料,还有鲜为人知的真菌过敏……在此有关专家指出不妨试试以下几
招。
远离过敏原防止过敏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接触,外出时尽量做好防护。易过
敏的人在春季应少晒太阳,少到公园等花粉、柳絮较多的地方去。晒被褥、衣服
时尽量不要在树下面晒。
多饮水当人体内的水分不足时,呼吸系统和肠胃道内壁黏膜的细胞会收缩,
造成细胞之间有裂隙,而使得像花粉等外来物质可趁机穿透细胞,并引起过敏反
应。
注意饮食尽可能少吃糖类,避免高油、高热量食物。确认食物里,是不是富
含可以降低过敏几率的下列营养素:蛋白质(包括鸡、鱼、豆荚类,但黄豆是常
见的过敏原)、抗氧化物(水果蔬菜,例如绿色蔬菜中有维生素C,深色有色蔬菜
中有β胡萝卜素)等。另外,过敏体质的人不要喝冰水。
保持黏膜湿润如果有呼吸道过敏问题,人的黏膜很容易受刺激敏感。天然鼻
喷剂的做法是:拿一个有喷头的瓶子,倒入一杯不冷不热滤过的水,混合半茶匙
的盐、少许烘烤用的苏打,做成喷剂。先按住右鼻孔,喷左鼻孔,再换边喷右鼻
孔。
利用蒸气如果过敏问题会造成鼻塞,可以一天两次吸15至20分钟的水蒸气。
水蒸气能缓解浓稠的鼻黏液以及干燥、易受刺激的鼻黏膜。
心理放轻松压力会影响身体荷尔蒙分泌,让免疫力变差,激发各类过敏反
应,所以必须学会放松生活。
提高机体免疫机能通过改善、纠正过敏体质,调节机体免疫机能,是真正消
除过敏性疾病对人们的危害的唯一办法。要加强锻炼,适度的运动可以活化免疫
细胞,提升免疫力。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易善永)
解除春季头痛
一年四季中,春季患头痛的人特别多。原因是春天白昼时间明显延长,人脑
中的松果体根据光亮分泌激素,使人早早醒来。人的睡眠时间因为早醒而减少了
近半个小时,造成睡眠不足,引起精神紧张,大脑血管反射性轻度扩张,从而发
生紧张性头痛。
那么有什么办法应对春季头痛呢?
自我按摩可用指尖像洗头那样抓挠或用天然鬃毛硬刷或木齿梳子梳头来进行
头部按摩。
利用睡眠来摆脱可选择一个舒适、光线暗淡的房间舒舒服服地睡一觉,因为
充足的睡眠也可摆脱头痛的困扰。但应注意睡觉时不要用被子蒙着头,以免减少
氧气的吸入、增加二氧化碳,否则,醒来时就极易患头痛。
保持正确的睡眠姿势睡觉时不要俯卧,选择形状适合脊椎脖子处的自然弯曲
的特殊枕头。
及早治疗有专家认为,最好的对策是在头痛刚出现时,即在萌芽状态时就在
医生的指导下及时服药。
注意科学饮食要尽量忌食巧克力、咖啡和可可等含有能够使血管收缩的物质
的食品,因为随着血管的扩张会引起头部疼痛感。对于患经常性头痛的人来说,
是由于人体内缺乏镁所致。因此,要多食大豆、全谷食物、海产品、核桃等含镁
元素丰富的食物。(言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