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2型
糖尿病总患病率为
1.9%、超重的比例为30.5%、肥胖的比
例为7.8%、超重/肥胖的总比例为
38.2%,以上4项加起来,共有超过四成
的受调查者患有上述不同病症。”
昨日,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非传染
性防制科发布了一份对南京市29458名
年满35周岁居民进行的调查结果。调查
分析认为,在现阶段,家庭人均收入成为2型糖尿病和超重/肥胖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家庭人均收入越高,患2型糖尿
病和超重/肥胖的风险越大。
2型糖尿病患病率“两头高中间低”
据介绍,南京已知2型糖尿病总患病率为1.9%,其中城镇人群的患病率明显高
于乡村人群,前者患病率是后者的9倍,而且男女两性之间糖尿病患病率没有明显
差别。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也逐渐增加。同时,患2
型糖尿病的风险还与教育水平和职业也有一定关系。
总的来看,并不是学历越高2型糖尿病患病率越高,也不是学历越低患病率越
高,而是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现象。具体地说,就是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
与仅接受义务教育及以下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相同,处于相对高位,而只具有中
学教育水平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却最低。从职业来讲,从事服务行业与体力劳动
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没有差别,而办公室工作人员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却是体力
劳动者的1.34倍。
南京市疾控中心慢病科相关专家告诉记者,由于在现阶段人们生活刚刚富
裕,对健康饮食认识不够,在饮食结构上偏重于大鱼大肉。此外,生活富裕后工
作方式、交通方式的改变,导致运动减少,能量摄入过多导致体内脂肪蓄积相对
增多等,而这些因素都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很大的关系。“高学历者科学饮食观
念强,收入也相对较高,但他们往往从事的是脑力劳动,平时运动较少,而且由
于工作关系应酬较多,导致饮食结构上失调。仅接受义务教育及以下者对于如何
科学饮食缺乏认识,收入的增加往往让他们更注重于吃好,但却不知道什么才是
真正的吃好,同样导致饮食结构上的失调。相对应,只具有中学教育水平者由于
具有一定的科学饮食知识,同时收入又不太高,从事职业也多为半体力劳动,该
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也最低。”
中等收入家庭妇女肥胖率最高
在受调查的29458名适龄居民中,超重比例为30.5%,肥胖比例为7.8%,两者
总和达到38.2%。其中城镇人群中超重和肥胖比例均高于乡村人群,男性比例低于
女性,5064岁人群比例最高。调查数据分析同时显示,不论地区、性别和年龄,
家庭人均收入越高,患超重/肥胖的风险越高,中、高家庭人均收入者分别是低家
庭收入者的1.26和1.32倍。
据了解,在不同地区,城镇人群中人均收入高的家庭,患有超重与肥胖的风
险均显著大于家庭人均收入较低者;而在乡村,家庭人均收入则只与患超重有
关,而与患肥胖关系不大。调查还显示,男性在不同人均收入家庭之间超重/肥胖
的患病率没有较大区别,而女性则在超重与肥胖之间则有相同的趋势:随着家庭
人均收入的增加,所有女性患超重的可能性也同步增加;而随着家庭人均收入的
增加,肥胖患者则显示为两头低中间高。即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女性患肥
胖率较低,而中等收入家庭患肥胖的可能性最大,是前两者的1.26倍。
调查结果印证了国际流行看法
据介绍,此次调查研究结果在国内首次显示了2型糖尿病和超重/肥胖的患病
率与社会经济状况(以教育、职业、地区GDP或家庭收入作为社会经济状况评价指
标)的关系。同时也表明了社会经济状况对2型糖尿病和超重/肥胖罹患风险是独
立的。此外,充足的体力活动也成为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在发达国家(包括我国香港地区),2型糖尿病和超重/肥胖的患病率与社
会经济状况呈负相关关系,即社会经济状况较低者,其患2型糖尿病和超重/肥胖
的风险较大;而在发展中国家,2型糖尿病和超重/肥胖的患病率与社会经济状况
呈正相关关系,即社会经济状况较低者,其患2型糖尿病和超重/肥胖的风险反而
较小。南京的调查结果刚好印证了目前国际上的流行看法。”相关医学专家肯定
了南京此次调查的意义。
记者也注意到,无论是2型糖尿病还是超重/肥胖病症的发生几乎都同家庭平
均收入的增加同步增长,这多少反映出现阶段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居民
对健康饮食、身体锻炼等方面认知的误区和不足仍有很多。
>>>新闻链接
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相对于1型糖尿病而言。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身体
自身遗传等因素,多发生在20岁以下青少年及儿童。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目前还
不十分清楚,但主要发病对象为40岁以上中老年人,发病时体重明显超重或肥
胖,无典型的多饮、多尿、多食等“三多”症状。可能主要与不合理的膳食和生
活方式有关。
超重:身高体重指数(即公斤体重÷身高的平方)等于或大于24、小于28。
肥胖:身高体重指数(即公斤体重÷身高的平方)在等于或大于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