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7日电据南方日报报
道,一个年轻人一时失足陷入囹圄,
这个年轻人凭借自身的努力和亲情的
支持,将监狱变成实现人生升华的平
台———雅澜(化名)在狱中研制出治
疗血管性病变的新药并获得国家专
利。根据法律和政策及其改造表现,
他终将获得减刑。
奇迹:国家新药证书发往番禺监狱。
2005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往广东省番禺监
狱的《新药证书》和发明专利书申请公开说明书送到正在服刑的雅澜手中。雅澜
入狱两年来潜心研究用于治疗血管性病变及其出血性疾病的新药复方血栓通滴丸
获得了成功,这在广东省监狱系统尚属首例。
血栓通滴丸是中药配方,由三七、黄氏、丹参、玄参、聚乙二醇4000或6000
按一定重量分配比制备而成,具体适用脑血管疾病、眼底病、
糖尿病性血管病
等。从收集材料、研制到专利申请和临床实验,雅澜花了两年时间,2005年底完
成了这项研究。
今年34岁的雅澜入狱前前途光明,他拿到药学学士和管理学硕士的学位,先
后在深圳、广州等几家大型医药企业工作,主持和参与过30多项中西药开发和研
究。2002年,刚过而立之年的他没能抵御住物欲的侵袭,终于把自己送进了囚
笼。“我没想到自己会这样败下来……”因犯职务侵占罪,雅澜被判处有期徒刑7
年,次年9月被投入番禺监狱服刑。
奔突:灵感形成因激动彻夜难眠
入监伊始,雅澜像其他犯人一样,根本无法面对巨大的人生反差。因为自己
的专业和经验,他参与了抢救危重病犯的工作,获得监狱的信任,后被调到监狱
医院服刑。监狱医院接诊的都是在监狱服刑的犯人,由于监狱的特殊性,除了常
见的病例外,血管性病变及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较高。他刚到监狱医院不久,就
亲见两例病犯因血管突发病变死亡的个案。
从那时起,治疗血管性病变的问题就萦绕在他的脑海里,灵感的火花在不断
撞击。一个针对病人的血管性病变及出血性疾病新药研发的创新构想形成了,他
激动得彻夜难眠。新药品的研发绝非儿戏,在监狱为他提供的研发平台上,他重
新整合自己多年积累的项目管理和开发经验,并结合临床实际和医学实践,开始
了艰难的信息收集、资料查找、临床调查、数据分析、模型建造、处方调配和科
学实验。
一行行技术参数,一本本关于血管性病理专业书籍摆在他面前,他对国际国
内西医对血管性病变治疗经验进行分析后,认为当前药品领域对治疗血管性机理
病变多采取保守疗法,而对发生病变的部位缺少功能的修复作用,于是他确定了
自己研发新药的功能范围,不能光治标,要标本兼治。
两年来,他几乎没有节假日,别人晚上休息看电视、打扑克、下棋,他都是
在床铺上整理材料、推演数据,白天的改造休息间隙他也全部用在实验上。面对
着成堆成摞的资料,看着自己一身的囚服,他告诉自己“男儿当自强。”身边有
人赞赏他的顽强执着,也有人报以冷嘲热讽,更有甚者怀疑他精神有问题,他
说,“如果自己的行为也算精神病,愿为此疯狂”。
条件:监内监外架起合作桥梁
做这项研究雅澜有两个合作人,他负责技术。在监狱这样几乎与外界隔绝的
环境中,做这样一个前沿课题,可以想象其中的艰难,单是在信息沟通这个环节
就困难重重。雅澜将技术上的困难总结为两点:“一是资料、信息来源少,没有
图书馆,二是做项目定位分析难。”监狱领导知道这个情况后,给他订阅了不少
专业方面的报刊杂志,并提供电脑等硬件设备,大体解决了第一个难题。
项目定位要看市场前景,“不能为技术而技术”他看到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病
发病率高,这方面的市场需求大,加上与外界专业人士的交流,确立了这个项
目。几个月后,研发进入关键阶段,监狱医院的硬件需要已不能适应进一步试验
及调配,监狱在听取了汇报后,主动与地方医药企业牵线搭桥,使雅澜与广东高
盛医药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他们提供资金和硬件,我负责技术”,雅
澜说这种药品投产后建厂的话,需要几千万元。
关键:遭遇“瓶颈”难题有人指点
“我们监狱是文明监狱,人性化管理,除了提供硬件支持还有软性支持,在
这里不会成天压抑。”雅澜叙述中习惯说“我们监狱”。他说,“监狱给我安排
了两名专业的‘指导老师’,其中一个曾是某肿瘤医院的党委书记,在医药上有
很高的造诣”。这两名“老师”目前也在番禺监狱服刑。
在研究阶段,雅澜可以偶尔使用电脑,可以看书到晚上11点,监狱关灯后就
到走廊下继续看,遭遇“瓶颈”难题时还可以请教“老师”。在这个极度不自由
的高墙铁窗内,雅澜获得了思想驰骋的空间。(张蜀梅林亚茗王分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