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09-08-28 08:38:46
在外貌上,脸部的皱纹会泄露我们的年龄。而美国媒体近日报道了一项新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称,在身体内,染色体尾端结构也会泄露细胞的年龄,敲响生命的警钟。
这些尾端结构被称之为端粒,对承载基因的染色体起着保护作用,会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加而老化,因此它们也许可能用来预测我们的寿命,甚至预测人们早死的危险性。一些研究还发现,端粒的长短和某些疾病的发病率有关联。如果我们能进一步了解端粒和健康长寿之间的关系,也许我们就能明白如何保护或增强这些染色体尾端。
研究人员还发现,保护端粒也许并不需要什么新的药品,只要能按照我们所知的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就可以了。
端粒长度事关寿命长短
端粒由重复的脱氧核糖核酸即DNA片段组成。它们是染色体的保护帽或“卫士”,能防止负载遗传基因的染色体出现灾难性断裂。但是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会丢失一部分,所以在人的一生中,端粒总是在不断缩短。最后,缩短的端粒宣布细胞老化,这时细胞不再分裂或活跃,但还没有死亡。
皮肤表面老化的细胞使人看上去皱纹累累;而我们身体免疫系统老化的细胞使人们易于患上老年性疾病,如心脏病、心衰、糖尿病以及所谓的“丧失生存力”。
人类关于端粒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免疫系统白细胞的研究。白细胞是成年人体内一种细胞类型,它能生成端粒末端转移所需的酶。这种酶可以补充细胞分裂时端粒丢失的DNA片段。
端粒和端粒末端转移酶的发现者之一、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博士说:“免疫细胞需要端粒末端转移酶,这样它们才可以不断地分裂、更新而不会丢失端粒部分。”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这种酶逐渐消失,最终导致免疫细胞的端粒缩短。
端粒缩短究竟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呢?
美国心脏协会主办的专业期刊《动脉硬化、血栓形成和血管生理学学报》2008年7月刊报道了一项新近的研究结果,在780例患有稳定型心脏病的患者中,免疫细胞端粒最短的患者4.4年后死亡率和罹患心力衰竭的危险性是端粒最长患者的两倍。最高风险组患者的端粒长度只有最低风险组患者端粒长度的一半。
生活方式影响端粒长短
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心脏病学专家雷明·法赞尔法博士研究过上述研究的数据后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不断改变,我们知道端粒长度所提示的内容远远超过实际年龄能告知我们的东西。所以用端粒来推测生物学年龄大有希望。”
换句话说,那些可以导致我们患上慢性疾病或者提前衰老的因素同样会使端粒老化,也就是提前缩短。高剂量的应激激素、感染、高胰岛素、高血糖,以及吸烟、脂肪含量高的饮食、肥胖、久坐等生活习惯,都与端粒缩短和端粒末端转移酶含量减少有关系。
加州诺瓦托市“巴克老年化研究学会”端粒研究专家朱迪思·坎普斯教授并没有参加上面的这项研究,但她认为这种说法很有意义。
坎普斯说:“如果你吸烟,血液中就会进行氧化反应,与染色体的其它组成部分相比,端粒对氧化应激更敏感,所以它们会不断缩短。如果你承受的压力很大,你的肾上腺就会释放出糖皮质激素,这种激素会杀死免疫系统里的T细胞,于是会有更多的细胞进行分裂以补充死亡的T细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细胞增殖越快,端粒缩短的速度也就越快。”
端粒缩短可能是患病原因
美国《老年化》创刊号上发表的一项新的研究报告就生活方式与端粒长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信息。
研究者们回顾性检测了236例年龄在70到79岁之间的健康老年志愿者的血液样本,这些样本来自由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者们领导、由国家健康研究所资助的“麦克阿瑟健康老年化研究”项目。
研究者们检测了这批志愿者1988年和1991年被采集的血液样本中端粒的长度,然后追踪他们中有多少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的。结果发现:男性志愿者中,端粒缩短速度最快者的死亡率是其他人的3倍;就女性志愿者而言,端粒缩短速度对死亡率影响不大。研究者强调,更重要的是最初的端粒长度,一开始端粒就最短的人的死亡率是其他人的2.3倍。
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精神病学助理教授艾丽莎·艾培尔博士也参加了这一项研究,她还参加了其它几项关于端粒的研究。她说:“这项研究证明,人们在患病之前,他们的端粒就已经缩短了。”
端粒与疾病的之间的联系表明:端粒缩短可能通过某种方式使得人们易患心脏病。
该研究的另一参与者布莱克本提出:“血细胞端粒与心脏病之间是如何相关的呢?我们认为这种相关性是基于我们已经认知的一些内容。当免疫系统逐渐老化时,免疫反应变得不稳定,过度的免疫反应显然与心血管疾病有关。所以根据端粒长度缩短,我们认为免疫系统已经老化,实际上看似老化的免疫系统就是罪魁祸首。也许它就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潜在危险因素。”
用端粒预测寿命更准确
基于以上的这些研究,一些研究者认为,与传统的方法相比,通过端粒长度来预测人的寿命也许更加准确。
利福尼亚大学的艾培尔博士表示:“检测胆固醇只能说明血脂的情况,检测葡萄糖只能说明血糖的情况,C反应蛋白只能说明炎症的情况,但端粒长度是对多种生物化学平衡的全面反应,是健康状态的一项总指标。”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神经学教授罗伯特·萨博尔斯基博士尽管没有参与这些研究,但他也认同这些观点。
萨博尔斯基:“检查端粒能更好地预测到不良健康状况,与其它指标相比,它的准确度更高。它能反应人体整个系统的耗损程度。”
端粒目前还只应用于科学研究,用它作为一项健康指标到底能发挥多少的作用还不清楚,因为没有人知道免疫细胞的端粒长度是否和其它组织中细胞的端粒长度一致。所以尽管通过血液细胞可以推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性,但也许它们并不能说明大脑的老化程度或是阿耳茨海默氏病的风险性。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实验来验证。
改善生活方式可增长端粒
关于端粒长度的研究带也有一些好消息。在布莱克本和艾培尔等人进行的研究中,一些志愿者的端粒长度不但没有缩短,反而变长了。该研究没有测定端粒末端转移酶的水平,但布莱克本、艾培尔还有其他30名学者在去年11月发表于《柳叶刀》杂志上的一项先导性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可以通过一些自然的方式来提高端粒末端转移酶的活性水平,从而逆转不良生活方式对端粒产生的恶性作用。
全面改善生活方式,包括低脂饮食、坚持锻炼、通过沉思或是瑜珈减少压力,这样做三个月后端粒末端转移酶活性就可以提高30%。”
想拥有这样的提高,三个月的时间远远不够,但长期坚持能不能收到这样的效果,从而减少慢性疾病的死亡风险呢?研究者们正致力于研究这一问题。
温馨提示: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拥有领先的检验 仪器和高精尖的诊疗设备,资深的泌尿专家坐诊,秉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和诚信精求的行医宗旨,为患者解答各种疑难杂症,24*7健康咨询热线:028-86610000。
朱海燕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于国内糖尿病界名老中医亓鲁光教授。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详细
点击咨询
黎明
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业务院长,糖尿病心脑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心脑血管特需门诊专家。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近30年。曾在...详细
点击咨询
钱荣立
实践出真知·积行成大医,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名誉院长 \ 特需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要创始人...详细
点击咨询
钟映丰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医学专业。师承于川内名老中医朱震川、王文雄等多位名家。在糖尿病并发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病、骨病、瘙痒症的治疗上造诣深厚...详细
点击咨询
黄香德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内科工作30余年。曾先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院进修学习。对糖尿病的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擅...详细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