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09-09-26 10:50:01
动脉硬化是糖尿病患最常见的并发症,它包括了冠心症、脑血管疾病、周边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和正常人相比较,糖尿病患的动脉硬化,不仅容易在年纪较轻时出现,而且程度也比较严重,根据美国乔斯林(Joslin)糖尿病中心的数据显示,在一九二二年胰岛素发现之前,糖尿病患死于动脉硬化疾病的比例,只占了十六~二十三%,但是到了一九六四年,已经高达八十一%,其中心脏症占五十二%,脑血管疾病占十二%,周边血管疾病占二%,肾脏疾病占十五%,也就是说每一百位糖尿病患中,有五十二位是死于心脏症,有十二位是死于脑血管疾病,有十五位是死于肾脏疾病,有二位是死于周边血管疾病,由于这些动脉硬化疾病和血脂肪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糖尿病患必须要重视饮食中的脂肪成份,了解高血脂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1.血脂肪是什么?对人体有什么重要性?
血脂肪主要是指胆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又称中性脂肪),其它尚包括磷脂、胆固醇脂、脂肪酸等。胆固醇在人体内是用来合成细胞的膜、肝脏的胆汁、肾上腺和生殖器官分泌的荷尔蒙、维生素D,至于三酸甘油脂则主要是作为能量产生的来源与储存之用,因此,胆固醇与三酸甘油脂对人体都十分重要。
2.脂蛋白是什么?它的主要功能为何?
由于胆固醇与三酸甘油脂都不是水溶性,所以无法在血液中直接运送,必须先和蛋白质结合,形成亲水性的脂蛋白,才能在血液中送到各组织器官。脂蛋白的构造,包括水溶性的外层与脂溶性的内核,前者主要成分包括脂蛋白元(apolipoprotein),磷脂和游离胆固醇;内核则包括被运送的三酸甘油脂与胆固醇酯(cholesterol ester)。
3.人体内有那些脂蛋白?
人体内的脂蛋白可以分成五种,乳糜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中间型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五种,其中,乳糜粒与极低密度脂蛋白主要是运送三酸甘油脂,而低密度脂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主要是运送胆固醇。分别详述如下:
(一)乳糜粒(chylomicron):
乳糜粒是在小肠合成的,为最大的脂蛋白,直径有八○~一○○○nm,主要成分为三酸甘油脂,约占重量的九十%~九十五%,其余为磷脂(二~六%)、胆固醇酯(二~四%)、游离胆固醇(一%)和脂蛋白元(一~二%),临床上乳糜粒浓度太高,容易引起急性胰脏炎,或原因不明的腹痛。
(二)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简称VLDL):
极低密度脂蛋白是在肝脏合成的,直径有三○~八○nm,主要成分为中性脂肪,约占五○~六五%,胆固醇酯八~十四%,其余为游离胆固醇(四~七%)、磷脂(十二~十六%)及脂蛋白元(五~十%)。
(三)中间型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 density lipoprotein,简称IDL):
中间型密度脂蛋白是极低密度脂蛋白代谢过程的中间产物,它的直径为二十五~三○nm,主要成分包含三酸甘油脂(二十五~四○%)、胆固醇酯(二○~三十五%)、游离胆固醇(七~十一%)、脂蛋白元和磷脂。
(四)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简称LDL):
低密度脂蛋白是由中间型密度脂蛋白转化而来的产物,它的直径为二十~二十五nm,主要成分为胆固醇酯,占总重量的三十五~四十五%,此外还有游离胆固醇(六~十五%)、磷脂(二十二~二十六%)及脂蛋白元,至于三酸甘油脂则只占五~六%。
低密度脂蛋白可以和肝脏或包括血管壁在内的周边组织的接受器结合。当低密度脂蛋白将胆固醇移往血管壁时,容易造成动脉硬化,由于低密度脂蛋白是由中间型密度脂蛋白转化而来,所以中间型密度脂蛋白或低密度脂蛋白浓度过高时,都会增加发生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危险性。
(五)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简称HDL):
高密度脂蛋白是在肝脏及小肠合成的,它的直径为八~十三nm,主要包括脂蛋白元(四十五%)、磷脂(二十五%)、胆固醇酯(十~二十%)、游离胆固醇(五%)和中性脂肪(七%)。
高密度脂蛋白可以将多余的胆固醇由周边组织运送到肝脏,然后合成胆汁,由胆道排泄出去,所以高密度脂蛋白比较高的人罹患冠状动脉心脏病的机会较低。正常人血液中的胆固醇有二十%是由高密度脂蛋白携带。
4.食物中的脂肪是如何在人体消化、吸收、运送呢?
食物中的脂肪主要是在肠道内被乳化后,由胰脂解酉每分解成小分子的单甘油脂和脂肪酸,然后由肠黏膜细胞吸收后,短链或中链脂肪酸直接由肠细胞送入门静脉到肝脏,至于长链脂肪酸及单甘油脂则在肠壁的细胞内合成三酸甘油脂,然后与胆固醇、磷脂、脂蛋白元等结合成乳糜粒分泌出来,由胸管、下腔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在血液时,它会经由微血管内皮捆胞的脂蛋白酉每作用,将三酸甘油脂,分解成游离脂肪酸,供细胞使用,剩下的乳糜粒残留物则与肝脏细胞的接受器结合后供肝细胞使用。此即脂蛋白代谢途径的外在途径。
5.除了饮食中的油脂外,人体内是否也可以自行合成脂肪呢?
人体的肝脏可以利用脂肪酸来合成三酸甘油脂,平均每天大约可以制造四○~一○○公克的三酸甘油脂,当脂肪酸含量超过肝脏本身热量需要时,就必须将合成的三酸甘油脂和胆固醇等结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然后分泌至血液循环,再经由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脂蛋白酉每的作用,将三酸甘油脂释放出来再分解成游离脂肪酸,供脂肪组织与肌肉细胞使用,剩下的残留物称为中间型密度脂蛋白,会被肝细胞吸附后,转化成低密度脂蛋白,再分泌至血液,它主要是和周边细胞的接受器结合,将胆固醇运送到周边细胞供其使用,此即脂蛋白代谢途径的内在途径。
肝细胞除了合成三酸甘油脂外,也可以合成胆固醇,此外肝脏以外的细胞也可以合成少量胆固醇,主要是将乙醯醛(acetyl CoA),经由一系列化学作用后,合成胆固醇。
6.人体内若有多余的胆固醇是如何排出体外?
人体内大约有六○公克的胆固醇,其中三分之二是贮存在皮下、肌肉与脂肪组织,另外三分之一则是以动态方式在血液中循环,当体内胆固醇太多时,高密度脂蛋白可以将周边细胞的胆固醇随着血液循环,直接或间接运送到肝脏,然后合成胆汁,经由胆道、肠道由粪便排出,研究显示当饮食中的胆固醇增加时,人体内的高密度脂蛋白浓度会上升,来促进胆固醇的排出,使血液中的胆固醇不致太高。
一般说来,排到胆道的胆汁中,有四○%~五○%的胆固醇,可以在肠道再吸收利用,至于胆酸则高达九十五%可以被再吸收利用。当人体内的胆固醇增加时,胆固醇在肠道的再吸收利用也会减少,使胆固醇不致太高。
通常欧美国家的人民胆固醇摄取量比我国高,例如美国人的平均摄取量每天为○‧六公克,而根据台大黄伯超教授的调查,台北市民的摄取量约为○‧四公克,当然个人的差异性很大,根据研究,每天摄取量小于○‧四公克时,摄取量和血液中胆固醇有正相关,若超过○‧四公克,则个人差异甚大,不一定会增加。不过近年来国人摄取胆固醇量逐渐增加,值得注意。
温馨提示: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拥有领先的检验 仪器和高精尖的诊疗设备,资深的泌尿专家坐诊,秉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和诚信精求的行医宗旨,为患者解答各种疑难杂症,24*7健康咨询热线:028-86610000。
朱海燕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于国内糖尿病界名老中医亓鲁光教授。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详细
点击咨询
黎明
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业务院长,糖尿病心脑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心脑血管特需门诊专家。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近30年。曾在...详细
点击咨询
钱荣立
实践出真知·积行成大医,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名誉院长 \ 特需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要创始人...详细
点击咨询
钟映丰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医学专业。师承于川内名老中医朱震川、王文雄等多位名家。在糖尿病并发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病、骨病、瘙痒症的治疗上造诣深厚...详细
点击咨询
黄香德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内科工作30余年。曾先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院进修学习。对糖尿病的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擅...详细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