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09-10-16 11:42:27
2型糖尿病早期起始胰岛素治疗能让β细胞“稍作休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是引发2型糖尿病的两个重要因素。2型糖尿病早期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胰岛β细胞代偿性分泌胰岛素,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随病情进展,当胰岛β细胞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时,便出现高血糖。持续的高糖毒性可刺激β细胞持续分泌胰岛素,进而致使β细胞数量减少,直至功能衰竭。如果此时通过某种治疗使β细胞得到暂时休息,将有可能部分或全部恢复β细胞的功能。
葡萄糖失敏性与葡萄糖毒性
葡萄糖失敏性是指胰岛组织与高糖环境短期接触后β细胞发生的可逆性改变。“失敏”是β细胞功能的暂时丧失,当糖浓度转为正常时敏感性即可恢复。
葡萄糖毒性是指β细胞与高糖环境长期接触后产生的不可逆改变。长期暴露在高糖环境下的胰岛细胞,可引起胰岛素基因转录水平的异常,凋亡基因(Fad、Bid、Bik)过度表达,而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没有变化,从而造成β细胞凋亡。
可见,从葡萄糖敏感性下降到葡萄糖毒性作用,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在糖尿病早期就应尽可能保护β细胞功能,从糖耐量低减阶段开始干预,以阻止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早时相胰岛素分泌缺陷
早时相胰岛素分泌缺陷是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障碍的最早期表现。当早时相胰岛素分泌受损时,其抑制肝糖原输出的作用减弱,可致餐后高血糖。餐后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减弱β细胞的分泌功能:①减少胰岛β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体2(GLUT-2)的表达;②增强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在β细胞上的表达;③导致胰岛素基因转录表达及结合障碍。
胰岛β细胞再生
在糖尿病状态下,β细胞的再生虽不足以补偿其数量的减少,但仍有新的β细胞形成。再生的β细胞主要来源于残存的胰岛β细胞,也可从其他类型的细胞转化或分化而来。已证实在某些情况下,如高血糖、妊娠、胰腺部分切除等,可出现β细胞再生。此外,一些生物学因子也具有促进再生的作用,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肝细胞生长因子、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催乳激素和胰岛素等。
温馨提示: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拥有领先的检验 仪器和高精尖的诊疗设备,资深的泌尿专家坐诊,秉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和诚信精求的行医宗旨,为患者解答各种疑难杂症,24*7健康咨询热线:028-86610000。
朱海燕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于国内糖尿病界名老中医亓鲁光教授。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详细
点击咨询
黎明
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业务院长,糖尿病心脑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心脑血管特需门诊专家。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近30年。曾在...详细
点击咨询
钱荣立
实践出真知·积行成大医,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名誉院长 \ 特需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要创始人...详细
点击咨询
钟映丰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医学专业。师承于川内名老中医朱震川、王文雄等多位名家。在糖尿病并发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病、骨病、瘙痒症的治疗上造诣深厚...详细
点击咨询
黄香德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内科工作30余年。曾先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院进修学习。对糖尿病的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擅...详细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