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发病机制

作者:    发布时间:2009-12-25 14:25:39    

 

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发病机制:

 一、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
高胰岛素血症常伴有高血压、高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增加、T2DM。高胰岛素血症也可伴其他多代谢紊乱,如尿酸增高、肥胖等,因此又称多代谢综合征(X综合征),这些代谢紊乱可在DM发生前出现。
高胰岛素血症促进动脉壁脂质的合成与摄取,阻止胆固醇的清除以及促进动脉壁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诱发和加剧动脉粥样硬化。
高胰岛素血症调节血压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增加肾对钠及水的重吸收;②增加对食物中盐摄入的血压敏感性(盐敏感型高血压);③加强AT-2的升压作用和对醛固酮的反应;④穿膜离子转运的改变:降低Na+/K+-ATP酶活性,增高Na+/H+泵的活性;⑤增加细胞内Ca2+的潴留;⑥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生成及移行,胰岛素及IGF-1可能促进管壁结构的变化伴有张力的增高。


二、脂质代谢紊乱
DM人发生冠心病的机率是正常人群的3倍,其中伴有脂代谢紊乱者的发病率更高,但这些DM人的血清LDL-胆固醇并不一定升高。Howard等调查2 034例DM人血脂与冠心病的关系,平均追踪4.8年。其结果表明,虽然这些病人的LDL-胆固醇降低,LDL颗粒变小,但甘油三酯明显升高,HDL-胆固醇降低。如LDL-胆固醇每增加10mg/dl,其冠心病危险性增加12%。而且对于那些LDL-胆固醇水平低于130mg/dl者来说也存在这一关系,这说明LDL-胆固醇是预测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并提出,对任何DM人来说,都必须将LDL-胆固醇水平控制在100mg/dl以下[3]。根据全美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专家组的第二次报告,收集和总结Medline上1993至1999年的英文文献资料,也得出相似的结论,即由于LDL-胆固醇与冠心病的关系密切,DM和冠心病病人的降脂治疗必须进一步强化。为此,建议应用他汀类降脂药以预防绝经后冠心病的发生,必要时还应加用雌激素替代治疗[4]。

DM患者高甘油三脂血症与冠心病的危险性增高是正相关和独立相关[5]。伴有高甘油三酯和高胆固醇血症(>123mg/dl和220mg/dl)的男性冠心病死亡率较无高脂血症者高3倍多。低密度脂蛋白(LDL)或LDL-B型与冠心病死亡率增加明显相关[6]。低密度脂蛋白糖基化(Gly-LDL)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与DM血管并发症的关系密切,其可能机制是:①OX-LDL能被巨噬细胞识别并吞噬,使细胞内胆固醇酯聚集,形成泡沫细胞,促进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Gly-LDL可直接与血管基质蛋白结合,使基底膜增厚,血管壁弹性降低,二者均能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增加凝血酶原的活性,刺激血小板的聚集。②能引发免疫反应,使吞噬细胞释放IL-1β、TNFα等,导致血管病变的发生。③T2DM患者体内自动氧化糖基化过程增强,自由基产生增多;同时,T2DM病人抗氧化防御系统如抗坏血酸、维生素E等活性及作用降低。体内典型的小颗粒致密LDL更容易被氧化。T2DM患者血清Gly-LDL、血浆OX-LD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DM有血管病变组明显高于无血管病变组。OX-LDL和Gly-LDL与LDL-C、HDL-C、TC、TG、ApoA1、ApoB及ApoA1/ApoB比值均无显著相关性,提示这些指标的异常虽然都是T2DM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但却不是相互独立的危险因素[7]。

DM及动脉硬化中脂肪及脂蛋白代谢异常已知多年,并认为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或危险因子。在粥样硬化斑块中脂肪沉积以胆固醇及胆固醇酯为主,故在无DM的动脉硬化病人中常强调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症与高β-脂蛋白血症为高脂血症中主要致病因素。近年更阐明了低高密度脂蛋白(HDL)血症为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子(尤其是HDL2);反之,HDL升高为保护因子。

(一)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    在DM中未妥善控制者往往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血浆胆固醇仅轻度升高或正常。据Framingham研究报道在39~40岁的心肌梗死男性病员中,胆固醇大于6.47mmol/L(25mg/dl)者较低于4.99mmol/L(193mg/dl)者心肌梗死的患病率高4倍(特别有DM者),提示并非完全由于胆固醇血浓度升高所致。此外,也有认为DM中由于LDL转化增速有利于动脉壁斑块沉积。

(二)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及其亚型HDL2    近年来已有不少研究指出,DM2型未妥善控制时,HDL及HDL2往往减低,不论男女性均低于正常,尤其女性者降低更明显,经控制高血糖后HDL上升,降低程度还与甘油三酯增高相关,提示在T2DM中HDL及HDL2可能与病情控制有关。由于新生态的HDL主要由肝脏产生,入血循环后其主要功能为清除胆固醇,与之结合后转运入肝脏而代谢,部分经胆汁排出,故可使血总胆固醇下降,为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保护因子。HDL(尤其是HDL2)下降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发生与发展。故近年来认为,HDL及HDL2下降是促使DM人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T1DM人中HDL血浓度较不一致,约有半数以上报告高于正常,其余正常。除非伴有肾功能不全、酮症酸中毒、高甘油三酯血症或高尿酸血症,多数病人往往降低。但在未治疗或未控制的1型患者中亦呈HDL偏低,经胰岛素治疗后可缓慢上升。血浆HDL浓度受下列三个因素调节:①新生态HDL合成与进入血循环的速度;②周围毛细血管壁中脂蛋白脂酶活力;③肝内脂肪酶活力。此三者均受胰岛素调节,故HDL浓度与血浆胰岛素浓度亦有关系,DM经胰岛素控制后HDL可恢复正常。

(三)甘油三酯    在未妥善控制的DM中,甘油三酯往往增高,极低密度脂蛋白亦增高,是否可促使动脉硬化发生和发展仍有争论。在无DM的动脉硬化病人中,大多数人认为胆固醇增高更重要,但也有少数人强调甘油三酯的重要性。在DM人中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否为致动脉硬化的因子至今尚乏定论。但高甘油三酯常伴有HDL2降低,是否可间接促进动脉硬化尚待进一步研究。

Tag:发病机制 心脑血管 糖尿病
        

温馨提示: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拥有领先的检验 仪器和高精尖的诊疗设备,资深的泌尿专家坐诊,秉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和诚信精求的行医宗旨,为患者解答各种疑难杂症,24*7健康咨询热线:028-86610000。

专家热线

朱海燕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于国内糖尿病界名老中医亓鲁光教授。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详细
点击咨询

黎明
    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业务院长,糖尿病心脑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心脑血管特需门诊专家。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近30年。曾在...详细
点击咨询

钱荣立
    实践出真知·积行成大医,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名誉院长 \ 特需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要创始人...详细
点击咨询

钟映丰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医学专业。师承于川内名老中医朱震川、王文雄等多位名家。在糖尿病并发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病、骨病、瘙痒症的治疗上造诣深厚...详细
点击咨询

黄香德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内科工作30余年。曾先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院进修学习。对糖尿病的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擅...详细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