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10-01-22 11:27:51
根据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数为1700万例,每3个死亡的患者中就有1例死于心血管疾病,这一数字到2020年预计将增加50%。亚太群组协作研究组织(APCSC)一项历时5年,针对逾50万亚洲人口的研究表明,心脏病已在亚洲大规模流行,亚洲人罹患心脏病的年龄要比西方年轻得多,因而对我国及其他亚洲国家造成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防止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及降低其致死致残率是摆在每一位心内科医生面前的严峻问题。
一、心血管疾病防治现状——高血糖是被忽视的严重问题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经历一个系列过程。其上游是多重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等)的流行,这些危险因素导致患者发生亚临床心血管病变,包括内皮功能障碍、大动脉弹性降低、左室肥厚、颈动脉粥样斑块、尿微量白蛋白等。随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逐渐出现有临床症状的心血管病。APCSC调查发现,血脂紊乱、糖尿病、高血压及吸烟是未来几十年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对高血脂、高血糖和高血压的早期干预应成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举措。
现代循证医学证实,对危险因素的干预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美国预防、检测、评估和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的第七次报告》JNC7 根据ALLHAT等研究结果,明确要求将合并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130/80 mmHg(1 mmHg=0.1133 kPa)以下。美国成人胆固醇教育计划Ⅲ(ATP Ⅲ)继2001年发布成人胆固醇干预指南后,近期根据5项大型临床试验(HPS、PROSPER、ALLHAT-LLT、ASCOT-LLA和PROVEIT-IT- TIMI22),建议将LDL-C降低至100 mg/dl以下。而对患有糖尿病的心血管病患者列为极高危组,医生可选择性将这些患者的LDL-C降至<70 mg/dl。指南确定的这些目标值,已经成为心内科医生临床应用的重要参考,受到广泛关注。但是针对高血糖的干预,还没有得到心内科医生的足够重视。
二、糖尿病是心血管病的等危症——严格控制血糖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终点风险
早在1999年,美国心脏学会明确提出“糖尿病是心血管病”的口号。2001年,在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中,糖尿病被列为冠心病的等危病变,2004年的修订版仍支持将糖尿病患者列入高危范围。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是无糖尿病者的2~4倍。无心肌梗死史的糖尿病患者未来8~10年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高达20%,大约等同于已患心肌梗死患者再发心梗的危险。而患过心肌梗死的糖尿病患者未来再发心梗的危险超过40%。心肌梗死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占死亡原因的40%左右。美国1997 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住院总费用高达120 亿美元,其中64%用于心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领域近年来也公布了一系列的循证研究结果,证实严格控制血糖可以延缓和降低晚期并发症的发病风险。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是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里程碑式研究,研究显示,反映平均血糖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糖尿病相关死亡就降低21%,心肌梗死降低14%(BMJ 2000321405)。
三、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
基础研究表明,糖尿病与心血管病变具有同样的病理基础,那就是过度氧化应激所导致的炎症反应。早期的血糖升高加重了细胞内的代谢负荷,在线粒体的电子传递链产生过量反应性氧化产物(ROS),激活核因子kB,启动炎症过程。这一过程发生在胰腺β细胞可引起胰岛素分泌异常,发生在肌肉、脂肪组织则引起胰岛素抵抗,而发生在血管内皮细胞则引起内皮的炎症过程,从而激活动脉粥样硬化进程(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424816)。因此,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总是伴随发生。临床研究也提示,降糖药物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而不少心血管系统药物(如ACEI、他汀类药物)有防治糖尿病的效用,因为这些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四、早期干预糖代谢异常 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
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正常的血糖水平是空腹血糖<6.1 mmol/L,餐后血糖<7.8 mmol/L。而糖尿病的诊断是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中间状态,即糖尿病前期,如果在糖尿病前期开始干预,是否能更有效地降低心血管事件呢?STOP-NIDDM研究就是针对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中2小时血糖介于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糖耐量减退(IGT)人群,采用阿卡波糖和安慰剂对比治疗3年,结果显示,阿卡波糖对餐后血糖升高进行的早期干预,不仅使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降低达25%,更可减少任一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达49%,心肌梗死的危险性降低达91%(JAMA 2003290486)。
如果糖尿病已经发生,则单纯控制血糖的效果会大打折扣。UKPDS研究中的糖尿病患者采用强化血糖控制与常规治疗相比,心肌梗死危险性的降低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2)(Lancet 1998352837)。说明对血糖异常干预越早,对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越有利。
五、心内科有条件较内分泌科更早发现糖调节异常
UKPDS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β细胞功能仅剩50%,倒推计算至诊断前,患者至少已经历了10年的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这期间患者往往没有任何糖尿病症状。而当出现糖尿病症状就诊的时候,患者已经处于糖尿病的中晚期。因此,早期诊断糖尿病始终是内分泌医生的难题。事实上,心内科能较内分泌科更容易发现早期糖调节异常。
由于糖尿病与心血管病有共同的发病基础,心血管疾病患者正是糖尿病的高风险人群。2004年欧洲心血管病学会组织了25个欧洲国家的110个糖尿病中心,对419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糖代谢检查,发现这些冠心病患者中70%存在血糖调节异常,其中只有约1/3是已知的糖尿病患者,另外2/3的隐匿性糖调节异常是通过OGTT来发现的(Eur Heart J 2004251880)。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心内科应该积极地检测血糖,这些在调查前未发现血糖异常的患者都因为没有症状而未去就诊,说明心内科医生能够比内分泌科医生更早地发现这些患者。
六、早期发现并干预糖代谢异常是心内科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糖代谢异常是心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循证医学已经证实,早期干预糖代谢异常可以非常有效地降低心血管事件。由于糖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的密切关系,心内科医生应该意识到心血管病患者中存在着大量隐匿的糖代谢异常者。尽早检出这部分患者并进行干预治疗,不但对糖尿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更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总之,糖尿病与心血管病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心内科医生应该深入理解糖尿病就是心血管病的概念,重视并积极检测和干预心血管病患者的早期糖调节异常,对高血糖的早期干预应该提到与干预高血压和高血脂同样重要的地位。
温馨提示: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拥有领先的检验 仪器和高精尖的诊疗设备,资深的泌尿专家坐诊,秉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和诚信精求的行医宗旨,为患者解答各种疑难杂症,24*7健康咨询热线:028-86610000。
朱海燕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于国内糖尿病界名老中医亓鲁光教授。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详细
点击咨询
黎明
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业务院长,糖尿病心脑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心脑血管特需门诊专家。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近30年。曾在...详细
点击咨询
钱荣立
实践出真知·积行成大医,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名誉院长 \ 特需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要创始人...详细
点击咨询
钟映丰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医学专业。师承于川内名老中医朱震川、王文雄等多位名家。在糖尿病并发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病、骨病、瘙痒症的治疗上造诣深厚...详细
点击咨询
黄香德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内科工作30余年。曾先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院进修学习。对糖尿病的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擅...详细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