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糖尿病患者经常听到或看到糖尿病“黎明现象”或“苏木杰效应”,但很少听到糖尿病“黄昏现象”。“黄昏现象”是怎么一回事呢?
奇怪的糖尿病“黄昏现象”
什么是糖尿病“黄昏现象”
其实“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是原因相同而时间不同的两种高血糖现象。高血糖发生在黎明时叫做糖尿病的“黎明现象”,发生在傍晚时叫做糖尿病的“黄昏现象”。两种高血糖现象的发生机理是一样的,都是与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和升糖激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在 24小时内的节律性分泌不协调有关。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升糖激素均从半夜开始分泌并逐渐增加,至凌晨时分泌达最高峰,而在下午又有第2个分泌高峰。
其实任何人都存在这两种现象,只不过正常人的基础胰岛素分泌会随着其体内升糖激素的增加而增加,对抗了升高的血糖,因而不会出现如此两个高峰,保证了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上。但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其体内的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加上降糖药物使用不到位,不能有效地抵消升糖激素升高的糖,因而就出现了糖尿病的“黎明现象”或“黄昏现象”。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这两种现象,表示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用量不够,必须调整治疗方案。
哪些人容易发生“黄昏现象”
“黄昏现象”并不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都会发生的,常见的有:1型糖尿病患者;肥胖,胰岛素抵抗严重者;抑郁症、肝硬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反复发生低血糖反应者;激性心梗、脑出血、大手术后应激反应明显者;糖尿病白内障手术后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的患者等。
如何诊断及治疗“黄昏现象”
“黄昏现象”并不少见,又是患者血糖控制不稳的罪魁之一,只是目前尚没有规范的诊断标准,因而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通常认为,经常出现晚餐前血糖高于午餐后2小时血糖1.0~2.0mmol/L者,应考虑有“黄昏现象”。但也有的患者“黄昏现象”发生较晚,表现在睡前血糖高于晚餐后2小时血糖。
诊断“黄昏现象”时需排除饮食、运动、情绪和低血糖等因素的影响。
如果患者经常发生“黄昏现象”,应找医生咨询如何根据自身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另外,中午睡眠休息不好也可引起“黄昏现象”,所以要注意改善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