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凉,正是糖尿病足病高发时期。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神经病变,常引起下肢异常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果足部出现伤口或合并感染,极难愈合,部分病人甚至需要截肢,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痛苦及沉重的经济负担。
>>>中药泡脚把脚泡烂了
【典型病例】:王大伯是糖尿病“老病号”,67岁的他最近常感觉足部冰冷,于是自己买了些活血的中药回家泡脚。泡了一次后,足部发红,王大伯觉得药效不错。没料,第二天下床后,他发现脚趾趾缝处破溃、渗出黄水,于是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糖尿病足”。
【专家分析】:潘玲表示,秋冬季节寒冷,人们常会用热水泡脚,这是一种热性刺激的物理原理。为使泡脚疗效更好,不少人会采用中药泡脚。但中药泡脚并非人人适宜。
中医认为,选用温热类的药材泡脚,可以对因寒冷或瘀滞造成的疾病有较好疗效,如手足冷、畏寒、关节痛、痛经、慢性腹痛腹泻等。但是,对于患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卒中后遗症等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可能是把双刃剑。用得好,缓解症状、减轻病痛;用得不好,则加重病情、发生意外。
从中医来看,糖尿病多与“阴虚燥热”有关,一般不需中药泡脚。如存在下肢微循环障碍,医生会酌情让患者用中药泡脚配合治疗。【中药泡脚注意】:
◆ 第一,水温不能过烫、泡脚时间不能过长;
◆ 第二,宜选择药性温和的活血类药物,避免使用对皮肤刺激强的药物;
◆ 第三,足浴液一定要过滤干净,不能有药渣残留,以免皮肤受伤。
>>>下肢动脉病变,糖尿病人“足”可以烂
【典型病例】:李爷爷患糖尿病多年,血糖稳定性一般,可是乐天派的李爷爷并不在意。最近一年来,李爷爷走起路来常觉得腿痛,3天前,他感觉左脚发热,仔细查看,竟然破了个口,又红又肿,还散发一股臭味。家人劝李爷爷到医院检查,结果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足合并感染、闭塞性周围动脉硬化”。
【专家分析】:临床上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动脉硬化的发生率较高,且血管病变常较弥漫。病变发生后,患者的血管管腔就会变得狭窄,出现微循环障碍,致使皮肤、神经营养障碍,最终的结果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甚至坏疽。糖尿病患者 别把脚凉、脚麻不当事
大多数糖尿病足患者,都伴有下肢血管闭塞、闭塞性周围动脉硬化等症。病情严重的发展下去,不得不以截肢来换取生命。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复查下肢动脉病变。
目前,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针对糖尿病足有多种检测手段,如:踝动脉-肱动脉血压比值、经皮氧分压测定、肢体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微循环检测、血管造影等方法。
>>>“烂脚”别忽视,是糖尿病并发症病情之一
【典型病例】:刘奶奶今年68岁,儿子外出打工,她一直独居。近两年,刘奶奶的右脚老是发烂,用各种药水洗脚、药膏涂擦,仍是反复溃烂、难以愈合。上个月,儿子打工回来,看到母亲的“烂脚”,很是心疼。于是带母亲到医院就诊,结果显示刘奶奶的血糖高达18.7mmol/L,母亲患上了“2型糖尿病、糖尿病足”。
【专家分析】:“糖尿病足是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潘玲介绍,外周血管病变,使患者下肢血供减少,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则使肢体末梢的保护性感觉减退,加上足部生物力学的改变等,使机体缺乏对足部的保护措施,易引起机械或温度对足的损伤。糖尿病足什么程度需要截趾?
【温馨提示】:足一旦受损后,感染难以控制,最后发展为足溃疡甚至坏疽。因此,“老烂脚”是糖尿病患者病情的严重表现,患者及家属一定要引起重视。
吃保健品治糖尿病 吃出眼底出血脚溃烂
糖尿病足是一种跨学科疾病,原发病是内分泌病,而在出现下肢动脉硬化和足坏疽时就又属于血管外科的病了。因此,多数西医医院内分泌科比较擅长原发病的治疗,也应用一些改善循环,抗感染的药物,但对坏疽的病人常显得束手无措;而外科主要是采用截趾、截肢的方法进行治疗,不太重视全身治疗。所以,糖尿病足患者总有一种感觉,就是在哪个科室都不能获得全面的治疗。
>>>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特别提醒
“实际上,有些不自知的‘老糖友’在还没出现脚部溃疡时,就已经发生了下肢血管和神经病变,下肢的触觉、痛觉、温觉都表现出异常。”潘玲提醒, “老糖友”一定要善于发现问题,如果把脚放到冰水中没感觉,温觉一定有问题;触觉可用尼龙丝扎一下,如果检测脚底10个点,有2个点以上没感觉,显示触觉有问题。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马上就医。【走路脚疼、腿疼】怎么回事?
【潘玲主任建议】:糖尿病患者一要定期到正规医院,接受规范糖尿病足高危人群的筛查,不要盲目相信“久病成良医”的说法。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病情咨询热线:028-8734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