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泵在中国的使用已有10年历史,使用人数已近2万,覆盖了1、2型糖尿病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治疗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胰岛素相比,胰岛素泵的出现使糖尿病治疗发生了质的飞跃。胰岛素泵通过人工智能控制,以可调节的脉冲式皮下输注方式,模拟体内基础胰岛素分泌;同时在进餐时,根据食物种类和总量设定餐前胰岛素及输注模式以控制餐后血糖。此外,胰岛素泵还可以根据活动量大小和个体血糖差异,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而不是预先固定的某种模式。由于这一疗法能使医生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从而精确调节胰岛素的给药剂量和给药时间,因而获得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指南的推荐。
胰岛素泵的治疗优势
2009年《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及2010年的更新版将胰岛素泵治疗的适应症分为长期和短期胰岛素泵治疗。短期胰岛素泵治疗主要适用于1型糖尿病和需要长期强化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以及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者。研究已证实,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较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MDI)治疗的达标时间更短,低血糖的发生率更低,更有助于控制黎明现象,进而改善总体血糖。且CSII较MDI可更有效降低初始胰岛素治疗患者的全天血糖波动水平。对于围手术期的血糖控制,无论是在患者的在术前血糖控制时间和胰岛素用量上还是在抗菌药使用和切口愈合方面,CSII均较MDI有明显优势,甚至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中, CSII治疗比较MDI治疗更快使患者空腹、餐后血糖达标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次数。
胰岛素泵的治疗即将迎来3C时代
随着技术的进展,临床上动态血糖监测(CGM)与CSII进行融合,形成传感器增强型胰岛素泵(SAP),即“双C疗法”。而随着用于管理CGM和CSII信息的Carelink血糖管理软件的问世,三者融合,诞生了新的糖尿病管理模式——3C疗法。这一方法让糖尿病患者有了整合解决血糖控制不佳的方案,也为人工胰腺(闭环胰岛素泵)奠定了基石。722胰岛素泵是世界上首个结合了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功能的胰岛素泵,具有每5分钟显示血糖值的功能,使得患者能及时发现血糖的变化,并对胰岛素泵的输注量和模式进行及时调整,使得血糖更加平稳和有效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基于上述优势,722胰岛素泵于2006年在美国正式启用。
2010年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J.B. Green等在英格兰杂志发表了多中心、随机、对照的STAR3研究结果。研究者在329例成年和156例儿童1型糖尿病研究对象中,比较了采用SAP治疗与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MDI)治疗的疗效。结果显示,在1年期间,与MDI组相比,SAP可使HbA1c(图1)和曲线下面积>180 mg/dl显着下降,且未升高低血糖发生率。对此,有学者称动态血糖监测的时代终于到来。
胰岛素泵前景广阔
从1983年第一台FDA认证的胰岛素泵502问世以来,胰岛素泵经历了从单C治疗,到双C治疗再到3C治疗的过程。2013年发表于Diabetes Technol的一项研究对比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SAP的低血糖情况和血糖波动情况,再次验证了 3C疗法较之基本加餐时胰岛素治疗和CSII有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和有更少的血糖波动。SAP模式的发展推动着糖尿病诊疗技术的进步,SAP模式也是未来人工胰腺的基础,是糖尿病综合管理的发展方向。在SAP的基础上,闭环泵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有闭环泵的最新进展公布。未来,通过进一步发展并完善对胰岛素剂量有计算能力、能够指导泵输注的半闭环系统,我们可能迎来全自动闭环胰岛素输注系统:具有更大屏幕、更快数据传输、更一体的感受器和输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