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糖尿病足的主要病因是末梢神经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所致。临床表现肢体麻木,感觉减退,足部疼痛,皮肤溃疡和肢端坏疽,抗感染能力下降,伤口愈合缓慢,有时甚至无法愈合而截肢,因此足部护理非常重要。
有效的足部护理措施: 保持足部清洁,每天用35 ℃~42 ℃温水泡脚20 min,按摩足部促进血液循环。皮肤有小水疱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泡脚,每日2次,不超过一周,水疱小,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局部用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敷料包扎,待血液循环改善后,自行吸收。
水疱大,压力也较大的用无菌穿刺针抽出液体,用碘伏消毒,无菌敷料包扎,注意保护皮肤,切勿剥脱。溃疡创面护理:保持创面清洁湿润,经常用生理盐水、双氧水清洗,彻底清除坏死组织、脓性分泌物,并取脓性分泌物作细菌培养、药敏试验,选择合理的抗生素。局部用生理盐水加胰岛素温敷,以改善局部营养,降低局部高血糖,使新鲜肉芽组织形成,以利于创面愈合,创面也可用红外线灯照射,距离30~50 cm,每日两次,每次20 min。
心理护理:多参与患者,了解心理问题。糖尿病足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病程长,难治愈,并发症多,致残率高;二是沉重的经济负担。患者往往因悲观失望而迫切希望得到别人关心、鼓励、安慰,但同时也特别容易激动,脾气暴躁,因此患者家属以及主诊医生要掌握患者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充分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加强身心护理,主诊医生要向患者讲解糖尿病足的相关知识,及时告诉治疗方案及治疗进展,使其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缓解焦虑、恐惧的心情。
观察足部皮肤表现:经常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色泽及温度,注意趾甲、趾间及足底皮肤变化,有无胼胝、鸡眼、甲沟炎、甲癣、红肿、青紫、水疱、溃疡、坏死等,如发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温度下降,痛觉迟钝,肢端皮肤逐渐变苍白或由暗红转为暗紫色,甚至黑紫色,提示局部缺血、缺氧,立即就医诊治、争取早期治疗。
改善足部血液循环:患者每天进行适度的运动,做下肢肌肉收缩练习,经常按摩足部,按摩方向由趾端向上,冬天注意足部保暖,避免长期暴露于寒冷和潮湿的环境。
糖尿病足很难治愈,致残率高,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和经济负担,只有积极治疗糖尿病,严格禁止吸烟,经常检查足部避免外伤,治疗胼胝、鸡眼等,及早发现末梢血管、神经病变及时治疗,是预防和减少糖尿病足发生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