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清楚,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不抓紧治疗的话,对患者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因为糖尿病足有很强的隐匿性,患者在治疗前,需要采用适合的检查方式明确糖尿病足病因,针对治疗,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治疗效果。
1动脉造影
常用于截肢或血管重建术之前的血管病变的定位和病变的程度的了解,但检查本身可导致血管痉挛(血管痉挛【译】:指动脉因外界因素或者自身的因素引起的在一段时间内的异常收缩状态),加重肢体缺血,另外,如患者合并蛋白尿伴或不伴肾功能不全者,造影剂可能加重肾功能不全,应慎用,造影前应充分水化。
2X线检查
X线检查可发现肢端骨质疏松,脱钙,骨髓炎,骨关节病变和动脉硬化,也有助发现气性坏疽时的软组织变化。 “腿脚冰凉”是不是糖尿病足?
X 线检查
3电生理检查
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诱发电位等检查可定量评价下肢有无周围神经病变和神经病变的程度。 糖尿病引起的脚烂怎么办?
肌电图检查
4皮肤温度测定
在20℃~25℃的室温下,暴露肢体半小时后,用皮肤温度计对称性测定足趾跖面,足背面,足趾和小腿等部位的皮肤温度,正常时皮肤温度为24℃~25℃,下肢血管病变时,皮肤温度降低,如双下肢或足部皮肤温度不对称,相差≥2℃,提示温度低侧下肢血管病变。
5步行距离和时间测定
行走一定时间后出现下肢疼痛,但继续行走时疼痛可缓解或减轻,提示血管轻度堵塞;行走后出现疼痛,继续行走疼痛持续不缓解而被迫停止,提示血管中度堵塞;稍事行走即出现下肢疼痛而被迫停止,提示重度血管病变。 专家详解“走走停停病”
6多普勒超声
它可发现股动脉至足背动脉的病变,可了解动脉粥样斑块的情况,内膜的厚度,管腔的狭窄程度,单位面积的血流量和血流的加速度和减速度等,可对血管病变作定位和定量分析,但由于每个实验室所使用的仪器类型和操作方法的不同,所得的数据和结果也不完全相同,应用时应参照各自的正常对照人群。
7血压指数
它是一种非创伤性检查,对下肢动脉狭窄和缺血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用普通血压计测定肱动脉收缩压,然后再将血压计袖带置于同侧踝关节的上方,听诊器置于内踝上内侧可听到胫后动脉的搏动;置于踝关节的前外侧可听到胫前动脉搏动;置于外踝后外侧可听到腓动脉搏动,踝动脉/肱动脉收缩压比值(踝/肱比值)正常人为1~1.4,<0.9提示下肢有轻度供血不足,0.5~0.7可有间歇性跛行,0.3~0.5可有缺血性休息痛,<0.3可发生肢体缺血性坏死。
8跨皮肤氧分压(TcPO2)测定
将Clark极普仪电极放置于保温43℃~45℃的足部皮肤,TcPO2高低与皮肤缺血缺氧有关,正常人TcPO2与动脉氧分压(PaO2)接近,如 TcPO2<4.0kPa,提示皮肤缺血明显,局部溃疡难以愈合;给予吸入100%的氧气10min后,如TcPO2升高 1.3kPa(10mmHg)以上,提示预后尚可。
9静脉充盈时间测定
将肢体先抬高数分钟,让静脉血排空,然后迅速放下,使动脉血充盈,正常时,足背静脉应在5~10s内充盈;如大于15s,提示动脉供血不足;在 1~3min内充盈,提示动脉供血明显降低,侧支循环血液供应较差,预示溃疡不易愈合或易引发肢体坏疽。 糖尿病足溃疡怎么治?
糖尿病足是一种跨学科疾病,原发病是内分泌病,而在出现下肢动脉硬化和足坏疽时就又属于血管外科的病了。因此,多数西医医院内分泌科比较擅长原发病的治疗,也应用一些改善循环,抗感染的药物,但对坏疽的病人常显得束手无措;而外科主要是采用截趾、截肢的方法进行治疗,不太重视全身治疗。所以,糖尿病足患者总有一种感觉,就是在哪个科室都不能获得全面的治疗。
如果治疗糖尿病足,最好选择糖尿病专科医院
由于糖尿病足的发生与血糖控制不良关系密切,因而需要对原有降糖治疗方案进行调整,需要加用胰岛素进行强化治疗或换用胰岛素制剂,才能确保血糖控制达标,控制好血糖有利于防治感染,促进组织正常代谢及组织修复,还是改善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的治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