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冬,无法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繁
殖,使蚊虫提前出现,也对人体健康
产生影响。
长期温暖使人类对寒冷的抵抗力
下降,尤其是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系统
疾病患者。春天一旦出现倒春寒等突
变天气,这类人发生猝死的可能性也
会迅速增加。
在乍暖还寒的天气中,如何预防猝死?家里一旦有人发生猝死,我们又该如
何应对?
-猝死谜团
老人凌晨猝死
“我爸爸突然不行了,你们快来!”120急救中心沈医生接到电话时,刚好是
早上6点。
然而几分钟后,当急救车赶到地点时,老人安静地躺在床上,呼吸、心跳已
经停止。“有几年的心脏病史,突然发病,家属发现时,已经晚了”,这是最近
沈医生接到的第4个猝死病例。
“天气骤冷,猝死可能会增多”,沈医生说,所谓猝死是指自然发生的、出
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可能发生于任何年龄。
医院门诊排满患者
最近天气暴热暴冷,新华医院急诊科的医生忙坏了,呼吸道系统患者增加,
心脑血管的老年病人也不少,重症监护室常常处于加床状态。
记者走访部分医院门诊发现,倒春寒过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所增加,最
多的就是冠心病患者,发病高峰期在早晨。
浙江新华医院心血管科医生田丰,对今年3月初的那场春寒印象深刻:那几
天,门诊排满患者,以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最多。
田医生说,天气突然寒冷,使人血管收缩、血压增高,心脏负担加重,特别
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病。气温大幅度波动,还会造成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血管痉挛,
容易导致冠心病和中风。
老病号无法适应骤冷
“对于心脑血管病人来说,‘寒冷’是头号敌人,但长期温暖导致人体防寒
能力下降”,专家说,天气一冷,老人身体调节适应能力较弱,尤其是“老病
号”,是容易发生猝死的人群。
据悉,引起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冠心病,除此以外,还有
高血压、心肌炎、
心肌病、大动脉炎等。其中,冠心病引起的猝死占到了80%左右。
杭州今年3月猝死11人
“对老人来说,乍暖还寒、气温变化、早晚温差大,都是容易诱发脑梗塞、
中风等疾病的气候条件。再加上年纪大的人还有高血压、
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一
发作很难抢救。只要拖过这段时间,老人家身体就会慢慢好起来。”新华医院急
诊科周冰之主任说。
杭州市殡仪馆的统计显示,今年3月猝死11人,其中6人为老人,年龄最大的
76岁。工作人员说,去年冬天天气比较暖和,猝死以及因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死亡
的人相对较少。
-如何预防
定期体检早发现
“没病时定期到医院体检,这点是非常重要的”,浙医二院急诊科医生沈伟
峰说,发现疾病要早治疗,保持心情愉快、减压、轻松生活、保持良好的生活方
式,把不良的生活习惯戒掉。
如果有明确的心血管系统疾病需要长期吃药,应定期到门诊复查。因为很多
中老年患者吃药后效果不错,会自行停掉。
有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人,最好常有人照料,特别是在夜间与蹲厕时等。
适当的有氧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得了心血管疾病要合理运动才能安全有效防止猝死。怎
么样运动呢?
专家有个建议,每个星期三到五次,每次30-45分钟,以慢跑或者快步走等有
氧运动为主。
在运动过程中,如果有不舒服应及时停下来,吃一些心脏急救药物。有明确
诊断的冠心病病人应该随身带一些急救药物,放在自己能够迅速取到的位置。
气温骤降减少户外活动
在冬天到来时,最好做一次全身体检,尤其要经常测量血压。
老年人喜欢晨练,但天气突然变化或者气压突然变化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要减少户外活动。
同时,要少吃冷饮、凉拌菜等;多吃瘦肉、鸡、鱼、乳类、豆制品等;多喝
些热水。
-正确急救
抓住4分钟“黄金时间”
“猝死发生后的4分钟是抢救的‘黄金时间’,一旦错过,病人存活的可能性
很低”,120急救中心的沈医生说,猝死的急救原则是就地立即实行心肺脑复苏急
救,分秒必争。
在急救中,他接触到不少猝死病人,家属发现时因缺乏急救知识束手无策,
等医生赶到再采取措施时,已经晚了。
实际上,在猝死发生的第一时间,尽快进行心肺复苏,病人还有存活的可
能。在急救中心接到的猝死病人中,每年都有一到两名被从死亡线上拉回。
心肺复苏是最关键环节
专家说,当发现有人突然意识丧失而倒地时,拍击其面颊并呼叫,用手触摸
其颈动脉部位以确定有无搏动,若无反应且没有动脉搏动,应就地将病人仰卧硬
板床或平地上,头应放低,清除口腔异物和分泌物,保持病人的呼吸道通畅。
有假牙的赶紧把假牙取出来,嘴里有残留的食物要抠出来,让病人的头侧过
来这样保证万一呕吐不至于误吸窒息。并立刻进行心肺复苏,对胸前区心脏扣
击,一般扣三到四次,同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应尽快呼叫急救人员以采取进一步的救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