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陈德山
明天(11月14日)是联合国
糖尿病日(即原“
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和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
疾病,其危害巨大,可使人产生肾衰、失明、足部疾病等多种严重
并发症,并导致高死亡率。
专家指出,高热量、高
脂肪饮食的增加、不规律的
生活方式以及体力劳动的减少等,都是糖尿病人增多的原因。目前,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糖尿病的
发病正在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儿童青少年患糖尿病的几率逐年攀升。
儿童糖尿病寒冷季多发 泉州市第一
医院内分泌科糖尿病专家张翼博士介绍,儿童糖尿病发病多在寒冷的秋冬季,因为在寒冷的日子里,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心肌炎病毒等相对活跃,很容易诱发糖尿病。
肥胖及有家族糖尿病遗传倾向的儿童,在天气转凉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防止这些病毒入侵。
张博士说,儿童糖尿病95%以上为
胰岛素依赖型,无论是以何种形式起病,除了控制饮食、坚持
运动、心理
治疗以外,还必须用胰岛素治疗,其时间宜早不宜迟。
儿童糖尿病患儿的饮食
疗法,要掌握“低糖、低脂肪、高蛋白”等原则,在
食物的
选择上可以保持一定的自由度,注意控制总热量。
当
孩子有饥饿、嗳气、呕吐或面色苍白、出汗、胸闷、痉挛、神志不清等时,要考虑是低
血糖反应。孩子外出,家长应在其衣袋里放一张写着“孩子患有糖尿病,如面色苍白、晕倒时,请给孩子服用少量糖水,并及时和
医生联系”的卡片。
张博士
建议,糖尿病患儿自己应积极参与疾病的防治,成为疾病管理的主人,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能动性,产生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决心。
青春期小“糖”友端正心态配合治疗 张博士讲过一个故事:有个患糖尿病的9岁小男孩,他很自卑,因为自己得了这种每天都需要打针的怪病,不仅不能和小朋友一起去野餐,连想踢足球,也要提前一天告诉
妈妈,让妈妈在球场旁“保护”。因此,小伙伴们常常讥笑他。
终于有一天,在妈妈给他打针的时候,他向妈妈发火了,怒喊着:“为什么我每天都要打针?为什么我不能想玩什么就玩什么?”
张博士说,心理治疗很重要。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学校,孩子会感觉自己与别人不同,要长期打针、测血糖,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有病”的压抑,都可能会造成厌倦、抑郁、焦虑等情绪。
此时最常见的就是孩子会有“为什么得病的是我”的心情,极易产生矛盾、消极的心理,情绪低落、焦虑、恐惧、孤独、易伤感,乃至认为前途渺茫而自暴自弃,不能积极配合治疗。
青春期除了心理上的变化外,还会出现激素变化,病情波动往往较大。如果父母或成年人仍把他们当作小孩子看待,对他们指指点点,他们会很反感。但由于糖尿病的特殊生活要求,孩子又离不开父母的照顾和指导,从而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这种矛盾的心理更容易让情绪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血糖的波动。因此,对青春期的小“糖”友,家长更要格外留意,掌握好关心的尺度。
爸妈别跟着着急关心孩子讲技巧
有些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患了糖尿病,其压抑的心情甚至比孩子有过之而不及,终日担心、害怕、不知所措、到处乱投医,这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创伤。
张博士说,家长一定要先消除自己思想上的紧张感,然后才能取掉孩子身上“与众不同”的标签,不要在孩子上学前叮嘱“你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你不能……”之类的话。这样只会给孩子增加额外的心理负担,因为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知道患病后,会出现愤怒、抑郁、闷闷不乐等问题,容易使糖尿病患儿离群索居,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抑郁,甚至影响和同学老师的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