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等多病缠身 新疆民乐家周吉去逝了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8-27 09:37:11    

 

(记者张迎春报道)5月5日,新疆民族音乐家周吉逝去了!

刚刚结束了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数据库”研讨会的周吉,准备在北京转赴重庆参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没想到,病魔突然间夺去了他的生命。消息传来,新疆乃至全国文化界,一片惋惜、悲痛。

周吉(右二)和课题组的同志与木卡姆民间艺人交流资料图片

今天上午,周吉生前的一些亲朋好友和同事,在北京八宝山兰厅为他隆重送行。

记者来到周吉生前所在单位新疆艺术研究所。他的同事们,一个个哭肿了眼,默默地忙碌着。工作人员汪菁给记者打开了周吉的办公室。书柜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料及照片,整齐地摆放着。桌子上,是一沓他走前研究的课题资料。看着它,让人禁不住潸然泪下。

周吉(右一)深入到沙漠中,向民间艺人收集原生态的木卡姆音乐资料图片

周吉是新疆艺术研究所原副所长、国家一级作曲、《中国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成功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最重要的专家

坐在这间不太大的办公室,他那慈祥而又睿智的形象,重新浮现在记者眼前:高鼻梁,微驼着背,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说话时,不时捋一把浓密的大胡子,那个姿态和动作,让人一下子就会想到南疆的维吾尔族人。

他像维吾尔族人,除了外貌,更多是一种内在精神。他谈起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时,那种知识广度,那种思想高度,那种理解深度,没有哪个维吾尔族人能赶得上。再看他听木卡姆音乐时,那股专注劲儿,别人说啥,他都摇摇头,像被勾走了魂。

他的生命之魂,早已融入到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当中。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从江苏到新疆生活40多年了,他心里什么都能割舍下,唯一放不下的就是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

周吉17岁时,从上海被招收到正在组建的新疆话剧团工作。当时,他发现身边的同事都是维吾尔族,只有自己是汉族,语言不通,吃不惯羊肉,工作和生活都不方便。于是,稍有一点空闲,他就学维吾尔语,学弹热瓦甫,学打手鼓,有时帮助团里的维吾尔族作曲家记录维吾尔族乐谱,慢慢地,他对维吾尔族音乐产生了特殊的感情。

周吉生前说,他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与木卡姆音乐相遇,是它,让自己在新疆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他曾吹着长号、弹着热瓦甫为大型民族歌舞《人民公社好》配乐,和其他维吾尔族编创人员一起,在新疆第一个将现代京剧《红灯记》改编成了维吾尔族歌剧,取得了很大成功。直到现在,这部歌剧依然是木卡姆音乐运用到舞台音乐创作的一个成功典范。他还参加了维吾尔族歌剧《艾里甫与赛乃姆》的作曲和指挥,用了整整2年时间,听、记和整理了《十二木卡姆》的乐谱。白天听,晚上听,吃饭时还在听。有时一个音符要听20多遍,听得耳朵发了炎,他不得不关闭录音机。但是,他越听越不够,越听发现学问越大。这时候,他彻底明白了,他就是和木卡姆艺术有缘,才不远千里来新疆的。新疆是音乐的天堂,在新疆研究木卡姆艺术,是一种幸福。

为了收集和整理木卡姆艺术,周吉几乎每年下乡做田野调查,有人说他有“下乡瘾”。从乌鲁木齐市到最偏远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新疆所有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最长的一次,他用了3个多月时间,行程1万多公里,收集到了目前新疆最完整的维吾尔族民间音乐资料。

他背上馕和军用水壶,穿过茫茫戈壁,爬上连绵起伏的昆仑山,坐着手扶拖拉机或毛驴车走入街道集市、绿荫丛中,和民间艺人一起畅游于原生态木卡姆音乐的海洋中,他每次都能听到新鲜的木卡姆音乐旋律、语汇和元素,被木卡姆民间艺人那种引吭高歌、如痴如醉的神态所吸引,被他们演唱的快感、满足感和置一切于度外的气派所震撼。这时候,周吉感到特别兴奋,胸中常会喷涌出一股巨大的激情,情不自禁地跟着他们唱,跟着他们跳,完全融为一体。震撼中,他一次次更加理解了那些执著、朴实的木卡姆民间艺人们:他们绝不是单纯用嘴在唱,而是用心在唱。他们在宣泄着自己的情感,表达着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木卡姆音乐与他们生死相依。

木卡姆艺术震撼着周吉的灵魂,周吉在艰苦的田野考察中,完成了一项项木卡姆艺术研究成果。他的专著《中国新疆维吾尔族伊斯兰教音乐》,填补了新疆维吾尔族宗教音乐研究的空白。1997年,他主持的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刀郎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是迄今为止我国对木卡姆艺术最全面、科研力量最强的一次科研实践,第一次将刀郎木卡姆文化全面展现给了世人。还有他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新疆卷》和《木卡姆》等专著论文等,得到了日本、美国等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他还多次参加国内外音乐学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央音乐学院等全国权威音乐学府多次举办讲座,成了新疆乃至全国维吾尔木卡姆研究最权威的专家。我国著名音乐家樊祖荫教授说:“只有像周吉这样40多年扎根新疆这片沃土中,将自己完全融入到少数民族生活中,同时自身具有良好知识结构的音乐理论家,才能达到这样的深度和广度。”

在周吉眼里,木卡姆民间艺人大都是天生的乐天派,举止幽默,语言诙谐。他们的物质生活虽然大都一贫如洗,但在精神生活中却是富有的“巴依”。他曾反复地问自己,什么是真正的艺术?谁是真正的艺术家?他在那些将功名利禄完全置之度外的木卡姆民间艺人们身上,找到了答案:他们才是真正的艺术家,从他们身上流淌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是艺术,音乐与他们的心灵同在。

周吉汲取着那些木卡姆民间艺人们身上的营养,忘记了自己。这些年,作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优秀专家,周吉虽然享受着国务院特殊津贴,生活却非常简朴。一身极普通的衣服,随时准备下乡村或外出开会的简单行囊,吃饭不挑剔,在名利上,从来不和别人计较,有时工作经费紧张,自己还倒贴路费。周吉常对朋友说:“搞学术研究,就不能浮躁,要甘于清贫,能吃苦。”他这么说,也这么做。回忆着周吉生前的点点滴滴,他的学生王慧,含着泪水对记者说:“他太不爱惜自己了,每天,除了睡五六个小时的觉,就是工作,他有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和腰椎病,经常是一边打针吃药,一边还没日没夜地工作,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都放在了木卡姆艺术的研究上,一刻都不让自己闲下来。”

周吉将自己的一生,全部献给了木卡姆艺术,木卡姆艺术已完全渗透了他的血液,他的生命。

周吉一生最值得骄傲的,就是在他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将《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成功申报了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让木卡姆艺术变成了一项世界级文化遗产。正如他所说,“木卡姆艺术给我滋养,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我对她最好的回报,就是通过我的努力,让她在人民的传承中永放光芒。”

周吉走了。他倒在了木卡姆艺术研究的路途上,才66岁。临走前,他还承担着《新疆维吾尔歌舞艺术研究》、《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数据库》这3项国家和省级学术研究课题。

周吉为木卡姆艺术而死。正如他生前最欣赏已故维吾尔族著名诗人铁依甫江的那首诗《听十二木卡姆有感》:“我庆幸自己的一生沉浸在木卡姆中,愿我的生命与木卡姆永不离分。朋友,一旦我死去请不要哭泣,只求您用木卡姆乐曲为我送终。”愿这首诗伴周吉远行。

Tag:
        

温馨提示: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拥有领先的检验 仪器和高精尖的诊疗设备,资深的泌尿专家坐诊,秉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和诚信精求的行医宗旨,为患者解答各种疑难杂症,24*7健康咨询热线:028-86610000。

专家热线

朱海燕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于国内糖尿病界名老中医亓鲁光教授。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详细
点击咨询

黎明
    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业务院长,糖尿病心脑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心脑血管特需门诊专家。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近30年。曾在...详细
点击咨询

钱荣立
    实践出真知·积行成大医,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名誉院长 \ 特需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要创始人...详细
点击咨询

钟映丰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医学专业。师承于川内名老中医朱震川、王文雄等多位名家。在糖尿病并发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病、骨病、瘙痒症的治疗上造诣深厚...详细
点击咨询

黄香德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内科工作30余年。曾先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院进修学习。对糖尿病的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擅...详细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