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病只要打针吃药吗?仍然不好怎么办?心理
治疗显神威。 转变观念战胜顽疾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有病就打针吃药,但为什么有的人病症一发再发,体质越来越弱,久治却不见好
疾病如果由心起,则要从心治。另外,过量
用药不但会使人体对
药物产生耐药和依赖,而且药物副作用会不断累积,使身体抗病力下降。
现在医学界权威认为,疾病不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也不全是身体器质性改变引起.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健康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综合良好的完满状态。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身体、心理和行为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的健康,也就是常说的身心健康。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概念涉及心理学的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心身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健康和疾病中或在医学临床中的实标意义。心身疾病对健康的严重威胁,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乍一听,心身疾病这个专业术语似乎只有
医生才会感兴趣,可是当您了解了心身疾病的来龙去脉后就会发现,这是关系到每个人健康的事,心身疾病就在我们周围。与心身疾病有关的疾病几乎涉及到了身体所有系统,主要有:
高血压、冠心病、
糖尿病,消化性溃疡、肿瘤等。
心理门诊的糖尿病
患者 于先生,被一位内科医生朋友带来心理门诊,进诊室时还在嚷嚷:“我得的是糖尿病,干嘛让我看心理科?这不是神经病吗?”
但与心理医生交谈并经过一番辅导之后,于先生明白了:“原来我的
血糖控制不好,真的是与心理问题有关。”
心理医生可以通过交谈获取患者有关心理、行为的信息,从中找出与心身疾病发生、发展有关的因素。通过分析,可以找出患者的某些心理特性,再经过必要的心理学测试,可对心理行为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化中的作用做出诊断。
根据获取的材料,结合已知的躯体
症状,心理医生可做出综合分析。对是否存在心身疾病、存在何种心身疾病、哪些心理因素在其中起作用和作用机制等问题做出恰当的评估。
通过心理诊断发现,于先生对糖尿病的认知存在问题。
于先生在被诊断糖尿病后,内心一直不肯接受这一事实,因为怀疑诊断,他跑了十几家大
医院和小诊所,希望证明是误诊。在最终了解到糖尿病无法根治时,他的心情非常差,总想着种种不好的后果。
但矛盾的是,存在对糖尿病的极度畏惧的同时,于先生对治疗并不重视,医生开的治疗处方没能坚持执行;在血糖控制不利的情况下对治疗没有信心,有时索性大吃大喝;过后又后悔,痛恨自己,罚自己整天不吃饭。
正是这些心理问题影响了糖尿病的控制,内科医生朋友也是因此替他着急。如果能积极配合治疗,运用科学的治疗方法,坚持综合治疗,于先生的糖尿病各项指标完全能够控制达标。
至此,于先生恍然大悟,并在各科医生协作帮助下,血糖趋于稳定。事后他总结道:糖尿病治疗除了常规的
饮食、
运动、药物疗法外,还应加入心理疗法。
心身疾病的治疗
心身疾病应采取心身同治原则。我们不仅要注重心理对身体的影响,实际上躯体疾病也可以成为心理疾病的病因而导致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又可以成为继发的躯体障碍的原因。
心身治疗相结合。而对于具体病例则应各有侧重。对于躯体症状急性
发病的患者,应以躯体对症治疗为主,辅以心理治疗;对于以心理症状为主的,除了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外,应重点做好心理和行为指导。心身疾病的心理干预手段包括:支持疗法、环境控制、松弛训练、生物反馈、认知治疗、行为矫正和家庭疗法等:可选择使用。
心理干预的目标要围绕以下几点:
1.消除心理刺激因素:例如,对糖尿病患者,首先要对疾病树立的正确认知态度,恐惧、无知、放任都是不良刺激因素。
2.消除心理学病因:对于糖尿病患者,贪食懒动等习惯正是可能引发糖尿病的心理问题。
3.消除生物学症状:这主要是通过心理学方法直接改变患者的相关行为和习惯,改变机体的状况,促进疾病康复。例如采用松弛训练或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高血压患者,能降低和平稳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