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病理假说解析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9-16 10:38:28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DN一旦进入临床期,如未经有效控制,肾功能将进行性减退,直至终末期肾病,如何防治DN仍是目前研究的重点、难点。中医药在降低蛋白尿、保护肾功能,延缓DN进展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并且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临床体系。
DN属于中医“消渴病”继发“尿浊”、“水肿”、“关格”等病证范畴,吕仁和教授在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参照现代医学相关认识,结合临床实际,提出DN“微型癥瘕”病理假说,认为DN的发生、发展,实质上是消渴病治不得法,迁延不愈,伤阴耗气,痰、郁、热、瘀互相胶结,积聚于肾之络脉,形成微型癥瘕,由瘕聚渐成癥积的过程。我们以此理论指导DN的中医临床实践,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强调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治法,以阻止其络脉“微型癥瘕”的形成,收到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笔者试作以下理论阐释。
1.        “微型癥瘕”理论基础
“微型癥瘕”病理假说,导源于古代文献对癥瘕的认识,并且受清代叶天士“久病入络”学说的影响,参照现代医学DN的病理生理改变,中医宏观辨证与西医微观认识相结合的产物。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始将癥瘕作为正式的病名加以论述:“癥瘕者,皆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与脏气相搏结所生也。其病不动者,直名为癥。若病虽有结瘕,而可推移者,名为瘕。瘕者,假也,谓虚假可动也”。后世多认为癥瘕实为积聚之别名,如清·林佩琴在所著的《类证治裁》中提到 “癥瘕,亦犹又《难经》之积聚而已,第无形之瘕聚,其散易,有形之癥积,其破难”。有关积聚的记载首见于《灵枢·百病始生》:“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结,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难经》对积聚作了详细描述与区分,“故积者,五藏所生;聚者,六府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 其后对积聚的区分多宗此,如《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指出:“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实际也是癥瘕的发病机理与诊断要点。《圣济总录·积聚门》:“浮流腹内,按抑有形,谓之瘕。牢固推之不移者癥也。”《丹溪心法要诀》说:“积者有形之邪,或食、或痰、或血,积滞成块。”痰、食、瘀血等病理产物留滞脏腑经络之间,久而不去,积结形成癥瘕。《血证论·瘀血》又说“瘀血在经络脏腑间,则结为癥瘕。”《景岳全书·积聚》则说:“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怯弱,气血两虚,四时有感,皆能成积。”可见,病理产物滞留与正气虚弱有关。
分析古代文献可以看出,癥瘕与积聚经常并称,癥瘕是指邪气聚而成形,久而成积的病理变化。其中聚与瘕,积与癥含义类似,瘕聚,已经有形,但是不固定、状态可变。癥积比瘕聚严重,质地坚硬,形状、位置相对固定。“聚者,聚也,聚散而无常也”,“瘕者,假也,物以成形也”;“积者,积也,积久而成形也”,“癥者,征也,有形而可征也”。是对癥瘕、积聚的精辟论述。
DN的肾脏病理改变主要呈弥漫性或结节性肾小球硬化,利用现代科技的检查方法,观察到肾脏组织发生了多种多样的改变,可见肾小球肥大、系膜基质增多、肾小球基底膜(GBM)和肾小管基底膜(TBM)增厚、Kimmelstiel-Wilson 结节、肾小囊玻璃滴状改变、肾小球毛细血管微血管瘤形成、肾小球出入球小动脉玻璃样变、小动脉硬化等[1]。这些DN病理改变符合中医聚而成形,久而成积的病理变化,可归属于中医“癥瘕”范畴,但与中医传统“四诊”宏观看到或触及到有形结块有别,而是借助光镜、电镜等仪器观察到的微观病理改变,所以称之为“微型癥瘕”。
2.        “微型癥瘕”形成机理
中医认为DN是消渴病日久不愈病情发展的结果,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除长期持续高血糖外,还与素体肾亏(禀赋有亏,或后天体劳房劳过度伤肾)、情志郁结(郁怒不解,思虑过度)、饮食失宜(过食肥甘厚味、醇酒、辛辣、豆类,或咸味)密切相关。消渴病基本病机阴虚内热,伤阴耗气可致气阴两虚,进一步传变,一则阴损及阳,乃至阴阳俱虚;二则病久入络,血脉瘀滞。此外还可酿生痰湿,内热伤阴可炼液为痰,肺脾肾气虚,津液留聚而生痰生湿。这样热结、气滞、痰湿、瘀血相互胶结,混处络脉,由于肾脏络脉细小,其气血的流行和渗灌缓慢,极易深伏于此,痼结难去,阻滞气血运行,逐渐形成“微型癥瘕”,可致肾体受损,肾用失司,导致DN的发生。
3.        “微型癥瘕”病理特点
3.1 初为瘕聚,终为癥积
“微型癥瘕”的形成是由瘕聚渐成癥积的病理过程,这与DN病程渐进的过程相符。DN演变过程可分5期[2]-[3],Ⅰ期:肾脏增大,肾小球滤过率(GFR)增加,此期肾结构正常;Ⅱ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多;Ⅰ、Ⅱ期病变是可逆的。Ⅲ期:糖尿病患者常在5-15年内发展为Ⅲ期,即早期糖尿病肾病,肾脏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镜下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增厚,系膜基质增生,可见弥漫性肾小球硬化症。一般认为从此期起,肾脏病变已不可逆转;Ⅳ期:即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病变肾小球的系膜基质重度增生,形成结节状硬化,并出现部分肾小球荒废现象;Ⅴ期: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因系膜基质和其它细胞外基质增生、小动脉损伤,最终多数出现球性硬化和荒废。临床上也渐次出现微量蛋白尿、大量蛋白尿,慢性肾衰竭,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衰。Ⅰ到Ⅱ期,肾脏增大、增重,基底膜增厚,系膜增生,病变轻而且可逆,与瘕聚的聚而成形,假物以成形,状态可变性质相似。Ⅲ、Ⅳ、Ⅴ期弥漫性肾小球硬化、结节状硬化、球性硬化和荒废,与癥积之病位固定、有形可征、日久成积相一致。所以DN微型癥瘕的形成,是由瘕聚渐成癥积的过程,初为瘕聚,有聚散无常、假物成形的特点,病变较轻,易治;终为癥积,有积久成形、有形可证的特点,病变较重,难治。
3.2 正气亏虚肾生癥瘕之因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正气亏虚是肾生癥瘕的根本原因。从气血阴阳辨证,可见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证。DN是在DM(消渴病)内热伤阴耗气基本病机基础上发展而来,内热消耗津液,又可迫津外泄,导致阴虚。津液外泄,则无以化气,津能载气,则气亦随津液流失,加之壮火食气,故气亦渐虚。阴损及气,气损及阴,日久则可形成气阴两虚。阴伤气耗,阴阳互根,阴损及阳,转为阳虚,更可见阴阳俱虚之证。病变至中晚期(相当于DN的Ⅳ、Ⅴ期),肾精亏虚,精不化血;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浊瘀互结,新血不生,导致血虚,形成气血亏虚,甚至气血阴阳俱虚之证。
从脏腑辨证,病本在肾,还可涉及它脏,或脾肾同病,或肝肾同病,或心肾同病,也可影响到肺,终可导致五脏俱病。《灵枢·本藏》云:“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说明消渴病患者肾脏虚弱容易发生肾脏并发症,强调了发病的内因。肾元亏虚,藏精失司,肾病及脾,脾失统摄,则精微下泄,故可出现尿蛋白;肾之气化不行,脾之运化失司,则水湿内停,出现水肿;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肾元受损的程度逐渐加深,肾主一身气化的功能失常,水湿久蓄而不能正常排出。《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停蓄之水湿变生为浊毒,内伤气血,进一步损伤肾元,败坏五脏,即可进展为气血阴阳俱虚,五脏同病,三焦闭塞,气机升降失司,终可形成“关格”。若脾气虚弱,胃失和降,可见神疲乏力、纳呆食少、甚则呕逆不能食、大便不通或腹泻。肾病及肝,肝肾阴虚,可见眩晕、头痛,甚则引动肝风,出现手足抽搐或惊厥。肾病及心,心肾阳衰,水饮凌心射肺,症见心悸、气短、胸痛,甚至出现神昏、喘脱之变。
3.3 痰热郁瘀互结肾生癥瘕关键
“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地”,一旦形成了正气亏虚的病理基础,多种病理产物便开始产生。气虚鼓动乏力,则易变生郁滞。气为血之帅,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气滞则血行亦不畅,阴液亏涸则血行涩滞而成瘀,加之病久入络,形成血瘀。肾虚则主水失司,脾虚则制水失职,气虚无力推动津液运行,气滞、瘀血则阻碍津液运行,于是水液不化,或聚而成湿,或停而为痰,或留而为饮,或积而成水,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而痰湿形成后,又可阻滞气血运行。消渴病本有燥热内结,气血津液运行不畅,郁滞则能生热,加重消渴病内结的燥热。同时,热结又炼血则成瘀,炼液则成痰。可见郁滞、血瘀、痰湿、热结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既是病理产物,又可作为致病因子加重正气亏虚和肾络的受损。
消渴病日久,痰热郁瘀,互相搏结,阻于肾之络脉,痼结难去,形成“微型癥瘕”,可致肾体受损,肾用失司,导致DN的发生。可见,痰热郁瘀互结是肾生癥瘕关键。
4.        临床意义
有教授提出的DN“微型癥瘕”病理假说,指导我们临证时应抓住“微型癥瘕”这一共性病理环节,及早治疗,以阻止其“微型癥瘕”的形成,防止瘕聚不断发展成癥积。

 

Tag:假说 肾病 病理
上一篇:糖尿病之六大常见并发症      下一篇:糖尿病肾脏疾病
        

温馨提示: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拥有领先的检验 仪器和高精尖的诊疗设备,资深的泌尿专家坐诊,秉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和诚信精求的行医宗旨,为患者解答各种疑难杂症,24*7健康咨询热线:028-86610000。

专家热线

朱海燕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于国内糖尿病界名老中医亓鲁光教授。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详细
点击咨询

黎明
    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业务院长,糖尿病心脑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心脑血管特需门诊专家。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近30年。曾在...详细
点击咨询

钱荣立
    实践出真知·积行成大医,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名誉院长 \ 特需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要创始人...详细
点击咨询

钟映丰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医学专业。师承于川内名老中医朱震川、王文雄等多位名家。在糖尿病并发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病、骨病、瘙痒症的治疗上造诣深厚...详细
点击咨询

黄香德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内科工作30余年。曾先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院进修学习。对糖尿病的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擅...详细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