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1日一大早,我和往常一样上班出门诊。诊室的门开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这不是多年来一直找我看病的阿姨么?不同的是她今天神情凝重,没有了以往的笑容。阿姨的身边站着一个女孩,个子不高,体态肥胖,皮肤发黑,同样也是无精打采的,用一双无助的眼神盯着我。
宣判:我轻率的一句话让她崩溃了
阿姨指着身边的女孩轻声说,“弓大夫,这是我女儿,最近老喜欢喝饮料,昨日无意间用血糖仪测了一下血糖19mmol/L,不会也得了糖尿病吧?她才31岁,还没有结婚……”看着这母女俩焦虑的眼神和不想接受现实的神情,我不知说什么好,其实从多年的经验看,这位女孩很可能患上了糖尿病,但作为医生不能轻易下结论,我只好告诉她们先去化验胰岛功能和糖耐量。
结果出来了,不出所料,这位女孩的空腹血糖高达12.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0.8mmol/L,糖化血红蛋白11.0%,胰岛素释放显示胰岛素抵抗和分泌不足同时存在,血脂较高,腹部彩超显示脂肪肝。她的确患上了2型糖尿病。
当我把检查结果如实告诉她们时,女孩有点崩溃了,她哭了,哭得很伤心,阿姨的眼睛也湿润了。我轻而易举的一句话,就好像对她们做了“无期宣判”,是不是太残忍了?说话是不是太直接了?太肯定了?她们一下子肯定没办法接受,我怎么一下就说出来了?懊恼和自责让我瞬间觉得浑身无力,找不到任何一个合适的词汇去挽回,她们现在估计是接近崩溃的状态吧。
哎,回想起之前瑞京集团派我去台湾学习,李洮俊院长和各位卫教师的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再次浮现在眼前,“共同照护”的理念突然变得清晰起来:面前这对母女不正需要我们的“共同照护”吗?对,就从此时此刻此人开始,不用再探讨,不用再挑选,不用再等待。“太原糖尿病专科医院台湾共同照护模式”就此落地,我突然觉得有了方向,甚至有点激动、兴奋,随即马上召集我的伙伴卫教师胡丽霞、营养师师晓嵘商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转变:“共同照护”让她重燃希望
首先我们考虑这个女孩是一位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需要了解她对糖尿病认知和接受度,可幸的是,她对糖尿病略知一二,因为她母亲是多年的糖尿病患者。但她无法接受这么年轻就得病的现实,面对这种情况,我想到在台湾,老师们经常用的方法就是“让病人说服病人”。于是我安排她和几位病程较长、并发症不太重、病情控制较理想、性格较开朗的阿姨同住。
果然,阿姨的帮助很有效。没多久,我们就能偶尔从女孩的脸上看到笑容了,她也开始和我们了解自己的病情,讨论下一步的治疗方案了。
由于该患者入院时血糖比较高,处于高糖毒性状态,我们建议她首选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减除高糖毒性,又因为她同时存在胰岛素抵抗,建议她同时口服二甲双胍片和吡格列酮片来改善胰岛素抵抗,她欣然答应,十分配合。
根据这位女孩的病情,我们认为对她而言最关键的应该是“减轻体重和改变生活方式”,待我们跟她谈及此事时,她皱眉头了,觉得非常困难,因为近10年她就一直保持这样的体重,也曾试图减肥,但丝毫无效,还有就是喜欢喝饮料、玩电脑、吃零食、作息不规律这些坏习惯已经是她多年来的生活方式,改变对她来说实在太难。
我们决定用从台湾学习回来的方法来改变她,师晓嵘营养师就患者的身高、体重给她制订了具体的食谱。卫教师胡丽霞按照台湾的“7项行为评估”:饮食、运动、药物、监测、问题解决、健康调试、降低危险因子,一天重点关注她的一个行为,先从无知到认识、到转变观念再到接受,再到跟患者一起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最后是执行度,从0~10分,我们欣喜的看到,这个女孩每天都有分值在增长,每天都有新的变化……
重生:她只吃二甲双胍血糖达标
1周以后,她像完全变了个人似的,整个人又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不但糖尿病知识掌握的非常到位,还主动跟其他病友交流,把她知道的告诉新入院的,有时候自己不太确定的会主动问我们。当我要考核她这几天的表现时,她开玩笑地说:“我的亲姐,你一定要手下留情,一定要我毕业,我还想快点回家呢!”
从治疗效果来看,住院10天,她的胰岛素剂量从每日 36个单位逐步减少至最后停用,停用胰岛素后血糖仍然在正常范围。她如释重负的毕业回家了,我们的工作还没有完。3天、7天、15天的回访如期进行,有时她想吃一顿大餐时也会电话问一下或餐后测了血糖向我们汇报。出院1个月后,她激动地告诉我,“已经减了快7斤,空腹血糖5.0mmol/L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8.0mmol/L,一般都在6.0mmol/L左右,现在就可以只吃二甲双胍了。”
这是我们用“台湾模式”照护的第一个病人,她让我们从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共同照护”带给病人的长远效应,因此我们要更加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