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风暴”迫近 21世纪主要威胁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8-27 17:44:17    

 糖尿病正在成为全球性的挑战,
在医学上仍然无法彻底治愈的情况
下,如何预防和早期诊断是应对的关


□本刊实习记者李娇/文

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日渐成为
21世纪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
  3月3日,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Lancet)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加拿大安大略地区的医学调查显示,从
1995年到2005年间,该地区的糖尿病发病率已经上升了69%。

  而此前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是,到2030年,糖尿病发病率将比1995年增长
60%。

  专家警告说,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很可能将面对一
场猛烈的“糖尿病风暴”——不是遥远的将来,而就在切近。

被低估的危险

  谈到全球性的疾病危险,很多人会下意识地想到艾滋病、流感、肺结核、疟
疾,或者SARS这些传染病。但这一切正在悄然改变。

  2006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了针对糖尿病的决议,呼吁各国应尽
快开展与这种疾病的斗争。这也是联合国首次针对非传染性疾病通过类似的决
议。种种迹象显示,在过去的20多年里,糖尿病正在呈爆发态势。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统计,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到2.46亿。而
仅在20年前,这个数字只有3000万。

  中国也正在沦为“重灾区”之一。关于中国糖尿病患者的准确数字,目前还
有一定的分歧,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最新数字是3980万,仅次于印度的4090万;即
使保守来算,也在2200万以上。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中国已经从糖尿病低患病
率国家,进入中等患病率(>3%)国家行列。

  中国卫生部的统计也显示,在2003年,对于中国的城镇居民而言,糖尿病就
已成为最严重的慢性病之一,发病率仅次于高血压

  所谓糖尿病,是指胰腺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1型糖尿病),或者人体无法
有效地利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这通常都会导致血糖含量过高,并有可能进而
诱发神经以及血管方面的疾病。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副教授潘明政博士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中
国还有大量血糖升高、但仍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患者。这些糖调节受损患者
大量存在,意味着中国糖尿病高发病率的趋势仍将持续。

  对于糖尿病的全球性爆发态势,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系内分泌科主任路易斯
菲利森教授(LouisPhilipson)告诉《财经》记者,这不是任何单一原因造成
的。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同样也有许多原因。包括高脂肪和高碳水化合物
食品在逐日增多,而人们的体力活动在减少。

  “人们看电视和休闲的时间越来越长,用于体力活动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也
就是能量消耗降低,但摄入的热量并没有减少——这种能量代谢的不平衡,是当
前导致糖尿病的最重要原因。”他补充道。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辰宇也对《财经》记者指出,糖尿病尤其2型糖
尿病,往往是环境与遗传因素等共同作用引发的复杂慢性病。这些年来,中国人
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某种程度上为糖尿病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此外,医学统计显示,似乎亚洲人、非洲人以及拉丁美洲人比西方人更容易
患糖尿病。这或许意味着,对于中国、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糖尿病爆发的危险
要远超出世界平均水平。

胰岛移植迷雾
  迄今为止,糖尿病仍然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为无法彻底治愈的疾病之
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对《财经》记者表示,原因在于
糖尿病的致病机理非常复杂。我们至今对其病因的了解仍然非常肤浅,很难研制
出更加有效的药物来。

  但在2006年11月,被国内媒体广泛报道的一则新闻似乎带来了新的希望。南
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主任医师谭建明为首的课题组宣布,自2003
年1月来,已经成功地为七位患者实施了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手术,并彻底帮助患者
摆脱了对胰岛素注射的依赖。

  不过,胰岛移植之路,却充满着太多的未知数。

  既然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的胰腺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除了常规地注射胰岛
素,进行器官移植是最自然的想法。这种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1893年,英国医生
曾经尝试把羊的胰腺移植到患者人体中间,但最后以患者死亡而告终。

  真正的临床试验探索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转折点则发生在2000年。位于加
拿大埃德蒙顿(Edmonton)的阿尔伯特大学(UniversityofAlberta)通过采用
新的技术,使得七位接受胰岛细胞移植的患者在手术之后整整一年的时间中,全
部成功地摆脱了对胰岛注射的依赖。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因为之前的手术,成功率只有80%

  然而,据《财经》记者了解,迄今为止,包括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在内,都没有批准胰岛移植正式用于常规的临床治疗。

  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治疗手段仍然停留在临床试验阶段?还有太多的疑问需要
解答。

  首先是移植效率问题。国际胰岛移植登记处(CITR)的统计显示,虽然进行
移植手术后,大部分患者的状况都得到了改善,但迄今为止,还无法证明其可以
彻底让患者摆脱对胰岛注射的依赖。实际上,仅有不足一成的患者在手术之后,
可以把这种状况维持五年。

  一个解决的办法也许是多次移植。在美国,就有患者先后接受过四次移植。
但这注定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和成本。

  手术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器官移植之后的排异反应。CITR的统计显
示,截止到2006年初,在手术之后一年中,有超过七成的患者出现一种或多种不
良反应;虽然绝大部分都未造成严重的后果,但仍有六成需要住院治疗。患者只
能依靠持续服用免疫抑制剂,来避免排异行为。

  “我们曾经在临床上做过胰岛移植手术的尝试,”菲利森教授也对《财经》
记者表示,“但后期排斥反应比较严重。”

  或许正是因为上述种种原因,在美国,即使对接受临床实验的患者也进行了
严格的限制。比如,规定患者必须是常规治疗方法无效的,且年龄不得低于18
岁。在实际的手术中,在美国接受胰岛移植的患者的最小年龄也有23岁。因为对
未成年患者进行临床实验,容易在医学界引发更大的争议。

  故此,对于福州总医院取得的突破,国内不少专家都出言谨慎。因为病例太
少,持续时间太短(接受手术者最长也不过刚刚四年多一些),很难评判其真正
的效果。

  第一个在福州总医院接受成人胰岛细胞移植的患者,是一个13岁的女孩。
《财经》记者与谭建明联系,试图了解接受移植手术后的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对
胰岛素注射的依赖情况,但对方拒绝了这一请求,也拒绝提供任何进一步的资
料。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教授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认
为,要说彻底根治,至少需要几百甚至上千例病例,以及十年以上的时间,并且
要可以大量重复实验才行。现在下任何结论,也许都仍然为时过早。


预防重于治愈
  胰岛移植还有另外一个巨大的障碍——供体短缺。张辰宇教授表示,治疗一
例患者所需要的胰岛细胞,一般需要从两三个人的胰腺中才能获得。这对于器官
移植制度仍然处于空白的中国而言,无疑极其困难。
  也许将来随着免疫学的进步,患者的排异反应可以得到更好的控制;通过从
成人干细胞中诱导出可以分泌胰岛素的细胞,也可以解决供体问题;但很显然,
胰岛移植也只能给出一个“部分解”。
  因为这种治疗手段,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几乎没有太大意义——后者并不缺少
胰岛素,只是缺少体内利用机制而表现出胰岛抵抗。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中,有
大约九成均为2型患者,中国的比例也大抵相当。
  1921年,当两名加拿大的医生发现了胰岛素、成功地通过注射把垂危的1型糖
尿病患者拯救下来时,人们一度认为找到了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现在科学家谨
慎了许多,主流的看法是——距离真正认识糖尿病仍然十分遥远,遑论彻底治
愈。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圣路易斯儿童医院的尼尔怀特教授(NeilH.White)在
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就断言,在未来的五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不
可能找到彻底治愈糖尿病的方法。
  怀特表示,2型糖尿病的胰岛抵抗主要与肥胖相关,年轻时超重的人就有患2
型糖尿病的危险。
更为严峻的是,随着儿童肥胖者增多,在儿童中已出现以往仅成年人才会发
生的2型糖尿病。纪立农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也强调,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时
就得了糖尿病,他在今后几十年中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将明显增加。
  “这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他补充说。
  糖尿病带来的社会压力,实际上已经初露端倪。根据美国糖尿病联合会
(ADA)的统计,拥有2100万糖尿病人口的美国,2002年仅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的支出,就高达1320亿美元。如今美国用于糖尿病的直接支出,已经占到整个健
康支出的十分之一。
  在中国,这种压力也是沉重的。一般一个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每年的医疗开
支在2万元人民币左右。很难想象如果缺乏合理的医疗保障,农村甚至普通的城市
家庭,会有能力负担这样的开支。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加以预防,以及尽快进行筛查、诊断、治疗,也
许更有价值。
  在协和医院潘明政博士看来,预防的第一步也许是选择合理的膳食结构,并
且保持合理的运动。他对《财经》记者说,目前已有明确的科学证据表明,通过
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预防处于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的人发展成真正的
患者。
  这一点恰恰是很多国内医学专家所担忧的,即不良的膳食习惯也许正在毁掉
一代人的健康,当然也包括诱发糖尿病大爆发的风险。只要看一看在麦当劳、肯
德基这样的快餐店中有多少孩子,以及有多少青少年与甜饮料为伴,就不难明白
问题的严重程度。
  由于糖尿病除了与饮食习惯等外部环境有关,也与基因遗传有关,因此在预
防的同时,尽早在高危人群中开展筛查并准确地诊断、控制,也能够极大地降低
这一疾病的长期影响。很显然,这些不是糖尿病患者个人甚至所在的家庭可以独
立完成的,它需要政府扮演积极的角色。
  3月5日,美国参议院两名议员正式提出了《糖尿病筛查和医疗救助法案》
(DiabetesScreeningandMedicaidSavingsAct),呼吁对于那些无力承担费
用的人群,政府应该提供必要的资金,并尽早介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的一份研究显示,如果政府能很好地进行糖尿病培训、宣传教育以及尽早
介入,其投入回报将高达1∶8.76。
  对于中国,众多专家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都强调,除了医学界自身的
努力,政府能否以积极的姿态主动介入,将是中国能否真正避免糖尿病危机的关
键所在。
Tag:
        

相关文章

温馨提示: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拥有领先的检验 仪器和高精尖的诊疗设备,资深的泌尿专家坐诊,秉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和诚信精求的行医宗旨,为患者解答各种疑难杂症,24*7健康咨询热线:028-86610000。

专家热线

朱海燕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于国内糖尿病界名老中医亓鲁光教授。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详细
点击咨询

黎明
    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业务院长,糖尿病心脑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心脑血管特需门诊专家。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近30年。曾在...详细
点击咨询

钱荣立
    实践出真知·积行成大医,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名誉院长 \ 特需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要创始人...详细
点击咨询

钟映丰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医学专业。师承于川内名老中医朱震川、王文雄等多位名家。在糖尿病并发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病、骨病、瘙痒症的治疗上造诣深厚...详细
点击咨询

黄香德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内科工作30余年。曾先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院进修学习。对糖尿病的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擅...详细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