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Ⅰ型
糖尿病的基因治疗
领域取得众多进展,如转入凋亡基因异
种胰岛细胞以阻断免疫反应,通过各种
策略将内分泌细胞系、肝细胞及成纤维
细胞等经基因工程构建成能分泌成熟胰
岛素的细胞,其分泌作用需受正常调
控,本文对有关进展作以综述。
Ⅰ型糖尿病由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破坏所致,常规治疗是定期注射胰岛素。然
而血糖难以达到功能良好的β细胞自然分泌胰岛素的控制状态,急性并发症(低血
糖及
酮症酸中毒)偶尔发生,慢性并发症仍为威胁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危险[1]。为
建立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系统,胰腺或胰肾联合移植已做了尝试,但需长期免疫抑
制治疗,亦有较高的失败率。从异体分离β细胞移植也存在诸多缺陷,且胰腺供体
有限。目前试图替代人β细胞,首先利用异种胰岛或β细胞系;其次是对非胰岛素
的细胞必需具有下列特性:
①表达GK和Glut2;
②低表达高亲和力的已糖激酶(HK);
③表达激素原转换酶PC2、PC3,能有效加工胰岛素原成胰岛素;
④能将胰岛素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系统。然而仅β细胞具有所有这些特性,因
而已探索对某些细胞进行改造。
1细胞的基因工程构建
1.1异种胰岛细胞胎猪胰岛移植用于Ⅰ型糖尿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取材便利,
然而因排斥显著疗效难以持久[2]。FasL受体表达在免疫细胞表面,Fas-L与Fas受
体相互作用可诱导免疫细胞凋亡,故该作用在维持免疫系统稳态及免疫耐受中发
挥重要作用。Lau研究显示同时移植经基因工程处理能表达Fas配体(FasL)的肌
纤维细胞,可明显延长移植胰岛细胞存活期。但半数以上的小鼠仍在80天内移植
物失效,部分由于肌纤维细胞停止表达Fas-L\[3],如何使Fas-L长期表达尚需进
一步研究。
1.2细胞株构建
β细胞类细胞系显然是一类较符合生理的胰岛替代物,经构建的细胞株可大量
获得。在转基因小鼠胰岛细胞中定向表达SV40大T(SV40largeT)抗原可导致胰岛
素瘤,已作为细胞株的来源[4]。这引起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反应存在缺
陷,表现为反应减弱或过强,可能与葡萄糖感应器:葡萄糖磷酸化酶(GK)和葡
萄糖转运体(Glut2)的表达异常有关[5]。同时尽管未免疫隔离的细胞将被免疫
系统杀灭,但这种永生型细胞移植于人体需要微包囊化。
1.3神经内分泌细胞
早在1983年有人曾对神经内分泌细胞株(一种分泌ACTH细胞株,AtT20)作生
物改造,用病毒启动子调控人胰岛素cDNA转录获得初步结果。在胰腺特异性启动
子调控下GK基因可在AtT20表达,用表达载体转染后则表现出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
释放[6]。正常的葡萄糖感应不仅需要表达Glut2,而且需要类似于正常β细胞的
GK/HK活性比值[7]。最近有学者将胰岛素原表达载体直接导入NOD小鼠的垂体间叶
POMC分泌细胞,能大量分泌成熟胰岛素,而这些细胞不受针对胰岛细胞的自身免
疫破坏,将一定量的构建细胞移植于NOD糖尿病小鼠,高血糖及
糖尿病症状完全恢
复,与胰岛细胞自体移植相比,显示分泌活性更高,再血管化更明显[8]。1.4肝
细胞
经基因工程构建的外源型细胞株用于Ⅰ型糖尿病存在各种障碍,已促使许多
研究着眼于内源性细胞。除胰岛细胞外肝细胞是含有葡萄糖感应器(Glut2及GK)
唯一的体细胞,许多肝脏特异性基因受生理性葡萄糖调控,故作为Ⅰ型糖尿病基
因治疗的靶细胞尤为引人关注。然而肝细胞不具备有葡萄糖控制胞吐作用的分泌
颗粒,也无贮存分泌性蛋白的隔离区。当血糖升高时,不会出现早相胰岛素分
泌。肝细胞也不具有切除C肽所需的激素原转化酶(PC2和PC3),故不能加工胰岛
素原分子[9]。因而,针对肝细胞作为分泌胰岛素细胞存在上述缺陷,有关研究不
断深入。Valera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酶(PEPCK)基因调控区控制下,得到表
达人胰岛素原基因的转基因小鼠,从肝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原具有生物活性,该动
物呈现血糖正常且健康善良好,经链脲佐菌素(STZ)处理转基因小鼠后,胰岛素
mRNA水平较STZ处理的非转基因的对照鼠增加,且血中C肽增加,血糖水平下降达
40%[10]。
此外,肝肿瘤细胞亦可作为胰岛素表达载体转染的候选细胞,Gros等将融合
胰岛素基因构建于哺乳细胞的表达载体,其中含有人胰岛素原基因(含有费林蛋
白内切酶切点)及PEPCK基因的启动子片段,再转染到大鼠肝肿瘤细胞,后经
Northern印迹、免疫组化及HPLC分析显示90%胰岛素原被加工成胰岛素。胰岛素分
泌反应快速,经二丙基cAMP 地塞米松诱导15分钟,胰岛素分泌量明显增加,1小
时内增加10倍,表现为内源性PEPCK基因表达受抑及葡萄糖摄取增加[11]。若同时
将人Glut2基因转染肝肿瘤细胞,胰岛素分泌可受葡萄糖浓度调控[12]。
1.5成纤维细胞及其它细胞
Taniguchi用人胰岛素原cDNA转染成纤维细胞(LtK细胞),人胰岛素原分泌
量达91ng/24小时/106细胞。这些细胞经半透膜(5%琼脂糖胶)微囊化,体外研究
显示2×106微囊化的转染细胞能稳定产生胰岛素原80余天(204.4±5.2ng/ml/
天),若种植于STZ糖尿病小鼠腹腔内,血糖恢复正常达30天[13]。另外,将表达
胰岛素原的质粒转染成肌细胞,约50%胰岛素原转化为胰岛素,其分泌功能持续达
1个月[14]。Kuzume用胰岛素原基因构建的腺病毒载体转染到293细胞,再植入胰
腺全切的狗体内,与定期注射胰岛素组相比,血糖维持正常且生存期明显延长,
即使口服15g葡萄糖后血糖仍维持正常[15]。
2细胞因子
TGFβ1能降调许多免疫反应,故有学者将表达TGFβ1载体转染NOD小鼠,TGFβ1
水平较对照组增加,迟发型超敏反应受抑制能保护具有自身免疫反应倾向的NOD小
鼠免于发生胰岛炎或糖尿病,相反转入干扰素γ的NOD小鼠早发糖尿病[16]。此
外,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新生血管形成有关,观察显示在糖尿病NOD
小鼠的缺血部位VEGF水平下降,以致干扰侧枝循环形成,肌肉注射编码VEGF的腺
病毒载体,可使NOD糖尿病小鼠的VEGF的腺病毒载体,可使NOD糖尿病小鼠的VEGF
水平及新生血管形成作用恢复正常[17]。
3表达载体
腺病毒载体较适合体内基因转导,其特点是产生的梯度高,能有效地把基因
转导入静止期细胞,遗传信息保持其独立可避免因插入性突变改变细胞基因型的
危险。但可激发细胞免疫,甚至可针对导入基因[18],同时转入基因表达时间有
限,故不适宜Ⅰ型糖尿病治疗。缺陷型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导入细胞后具有自我
更新的特性,可长期表达。但产生滴度较低,且细胞需处在增殖期,否则前病毒
DNA不易整合到染色体DNA。目前正研制新一代组合载体可克服上述不足,该载体
是来自不同病毒成份及特性组合体。Woo用逆转录病毒将胰岛素原基因导入大鼠肝
脏,在病毒末端长重复序列的调控下,至少5%~15%肝细胞被转染,持续达6个
月。若用STZ处理大鼠,6天后均死于酸中毒,而在转导2周后在用STZ处理转基因
大鼠,部分大鼠存活长达3周,但血糖水平类似于对对照鼠。提示来自于肝细胞表
达的胰岛素原的活性可以防止肝糖原大量减少,脂肪蓄积及酮体产生,但其转染
效率尚不能使血糖正常[19]。
4.胰导素原加工的改进
正常时胰岛素在β细胞分泌颗粒内加工为成熟胰岛素需要激素原转换酶PC2、
PC3。但肝细胞不能有效地加工胰岛素原,故产生的胰岛素原的生物活性较胰岛素
低。另有一种富含于肝细胞的成对碱性氨基酸蛋白酶(亦称泛转换酶或费林蛋白
酶,furin),仅能识别鼠类胰岛素原的Arg-X-Lys-Arg序列,不能有效加工导入
的人胰岛素原。为此,将furin序列引入人胰岛素原cDNA的G-C、C-A结合点,再导
入肝细胞即可分泌成熟胰岛素[20]。因而,有学者将含有furin识别序列的人胰岛
素原载体转基因到小鼠肝脏,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显示胰岛素原能有效
地加工成胰岛素分子[21]。
5转化效率
首先,Page通过改进培养条件或加入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能使80%小鼠肝
细胞及40%人肝细胞被转导[22]。其次,亦可改进载体本身,一种组合病毒颗粒含
有慢病毒(lentivirus,HIV1)可将前病毒基因组整合到非分裂期细胞内,高滴度
制备逆转录病毒载体,利用VSV包被蛋白作为病毒壳蛋白替代Env基因产物,可转
导静止期肝细胞β,极有可能成为Ⅰ型糖尿病基因治疗的载体。
6结语
综上所述,要取代Ⅰ型糖尿病的注射胰岛素治疗,移植能分泌具有生物活性
胰岛素的细胞将是未来主要方向。然而,对细胞作基因工程以建立一种新型“β细
胞”较为复杂,要作为临床治疗手段,尚需进行许多改进得到更多的临床验证,
此外,用细胞因子预防Ⅰ型糖尿病或血管并发症的临床价值尚待探索。在此崭新
领域内治疗糖尿病可靠方法能否脱颖而出,取决其疗效、安全、方便及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