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到目前为止,尚未完成阐明。通常认
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以及上述二者
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是发生糖尿病的
主要原因。而且很可能糖尿病是属于
多基因遗传疾病的范畴。多方面的综
合研究已知糖尿病与下面诸因素有密
切关系。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1型糖
尿病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为多基因遗传。
随着科学家们对糖尿病病因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遗传因素在糖尿病发病中的
作用机理被进一步阐明。去年,美国科学家发现Ⅱ型糖尿病的病因与葡萄糖激酶
基因突变有关,已发现十几种不同的突变类型。葡萄糖激酶是血糖代谢中的一个
关键的催化剂,它参与血中葡萄糖的磷酸化过程,进而促进肝脏对葡萄糖的摄取
和代谢,而由变异的葡萄糖激酶基因所产生的葡萄糖激酶实际上是无活性的,不
能发挥其正常功能。此外,临床上父母亲患糖尿病者,其子女性病率比正常人组
为高。双胞胎糖尿病发生率的研究也提供了糖尿病的遗传依据,单卵双生两人均
患糖尿病者,约年为50%,成年以后可高达90%以上。但是并非所有糖尿病的后代
都要得糖尿病,也说明糖尿病遗传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遗传糖尿病的易感性。
也就是说发生糖尿病的内因只是在一定的环境因素外因的作用下,才能发生糖尿
病。
(2)病毒感染:实验研究证明,病毒感染特别是脑炎、心肌炎病毒及柯萨
奇B4病毒可引起实验性糖尿病。临床上糖尿病病人血清中柯萨奇B4抗体浓度较
高。
(3)自身免疫:目前,国际糖尿病学界公认1型糖尿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与某些组织相容性抗原(简称HLA)相侵,损害胰腺组织。研究人员还检测岛细
胞抗体与胰岛素自身抗体,经测定新诊断的病人中IGA阳性率为38.9%,胰岛素
自身免疫抗体为16.7%,抗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阳性率可高达90%,证明1
型糖尿病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
临床上糖尿病病人或其亲属常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恶性贫血、甲状腺功
能亢进症、桥本氏甲状腺炎、此三者合称Schmidts综合征。病理研究发现糖尿
病中细胞免疫直接的证据是胰岛具有淋巴细胞浸润。这说明在病毒感染的前提
下,由于免疫反应,造成胰岛B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损害,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的
绝对不足,发生糖尿病。
(4)激素平衡失调:由于对胰高血糖素的发现,以及对胰高血糖素作用的
认识,知道了胰高血糖素是升高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之间的相互平
衡使得血糖能够维持正常的水平。当胰高血糖素水平增高时,不论胰岛素水平如
何,均可出现高血糖症,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5)肥胖: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无关。那么他们是怎
样发病的呢?临床研究证明,成人肥胖者对葡萄糖的耐受量比一般人差。40岁以
上的糖尿病病人中,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者占2/3,而且这些人的糖尿病多发
生在肥胖以后。这是因为:①长期进食过多,持续过多地刺激胰岛B细胞导致血
浆胰岛素水平增高即高胰岛素血症,使得胰岛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
从而发生高血糖。②由于胰岛素靶细胞的胰岛素受体后缺陷,使营养物质进入细
胞以后不能够很好地利用,进而产生高血糖,高血糖刺激胰岛,使胰岛素分泌过
高,导致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以上情况使胰岛在长期的“超负
荷”状态下,最终导致胰岛功能衰竭。肥胖的糖尿病病人在最初发病时,血中胰
岛素水平可正常或正常为高,在临床上表现与治疗也有它的特殊性。如上所述,
人到中年,一定要尽量保持正常体重,这对糖尿病的预防是很有好处的。中年以
后已患糖尿病者,特别是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减肥也是十分必要的。
除以上几种因素外,各种感染、创伤、手术、多次妊娠等,也都可以诱发糖
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