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糖尿病足病日益受到重视,以下就有关
糖尿病足的治疗做几点简要介绍。
周围血管病变的治疗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常感觉下肢发凉、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对于轻中度缺血患者,有规律小运动量的行走有利于增加下肢血液供应。由于糖尿病常合并高凝状态,因此慢性缺血的患者,应用阿斯匹林75~100毫克或低分子肝素5000~10000单位/日,皮下注射10~15天,对于改善高凝状态、预防血栓形成是十分有利的。需要注意的是,有出血倾向和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应慎用肝素,在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阿斯匹林有诱发哮喘和胃肠道出血的危险,有以上病变的患者应慎用。
已存在缺血症状的患者可用扩血管药治疗。如前列腺素E1可增加侧枝循环、改善下肢供血、保护血管内皮。它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腹泻、血压下降、疼痛等。由于该药有加重心功能不全、诱发胃出血的倾向,因此对于心衰、青光眼及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相对来说,爱维治的不良反应较少,仅有极少数患者会出现皮肤潮红、荨麻疹等过敏反应。在口服药方面,西洛他唑具有较强的扩血管作用,对改善下肢动脉闭塞引起的慢性溃疡、疼痛及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具有满意的疗效。由于该药的扩血管作用较强,少数患者在刚开始服用时会出现头晕、头痛的症状,因此建议从小剂量开始服用,逐渐加量,但有消化道出血、眼底出血、血友病等出血情况的患者,以及3级以上充血性心衰患者应禁用该药。除了内科治疗外,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干细胞移植、血管成形术等也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疗效。
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
由于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会引起感觉减退甚至消失,往往造成患者的足部在无知觉的情况下出现损伤。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如依帕司他)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治疗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该药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和神经功能障碍,且服用安全,不良反应少。需要注意的是,服用该药后尿液有可能出现红褐色,此为正常现象,但有些检测项目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肌肉注射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对部分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确实有效。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甲基维生素B12(弥可保)与普通的维生素B12相比,促进神经修复、改善神经障碍的作用更强。抗氧化剂(alpha-硫辛酸)对于缓解病情和延缓病程也具有一定疗效。由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因此各种药物的疗效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足部感染的药物治疗
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足部溃疡,常继发感染,可危及肢体甚至生命。所以,有足感染的患者都必须进行局部分泌物培养和药敏试验。但出于控制病情的需要,临床上往往在药敏结果出来之前采取经验用药。一般来说,浅表感染宜选用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素。深部组织通常由多种微生物,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引起,应采取联合用药。抗菌素的应用宜早期、广谱、联合、疗程足够长,直至感染得到控制。当药物在临床上确实有效,而与培养结果不一致时,应以临床为准。
足部伤口的局部处理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任何微小的创伤如果处理不当,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糖尿病足的伤口处理原则与非糖尿病者不同,要求采用“蚕食性”清创,即逐步清除坏死组织,并且最好在全身和局部感染得到基本控制时进行,以免溃疡范围蔓延。目前关于是否局部应用抗菌素和消毒剂来治疗和清洁足溃疡,还存在争议。近年来,关于溃疡局部应用生长因子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其他一些治疗策略,如人工辅助组织、高压氧、真空辅助治疗等尚需进一步研究。
以上是有关糖尿病足治疗的几点要素。希望广大的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足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手段有所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足部,做到早预防、早治疗,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