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健康常识糖尿病误区>

防治diabetes误区大综合

作者:    发布时间:2009-10-15 10:45:48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防治糖尿病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可以说“久病成医”,很多老病友都总结出了一些适合自己的防治小窍门。但防治糖尿病又是一个讲究科学性的任务,具体的方法上可不能“想当然”地去盲目、片面地道听途说,以身试法。以下这些防治中的常见误区,是医学专家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的总结,不妨对号入座,有则改之。
  
  糖尿病诊断主要靠查尿糖
  
  顾名思义,易被误解为尿内有糖就是糖尿病,实际上这一认识不完全正确。因为,血糖会不会从尿液内排出,决定于肾脏闸门的设置,即肾脏的血糖阈。正常人的肾脏的血糖阈值在每升8.9~10毫摩尔(160~180毫克/升)左右。当肾脏的血糖阈值低于8.9~10毫摩尔/升时,即使血糖值在正常范围,尿内也会出现葡萄糖。当肾脏的血糖阈值高于8.9~10毫摩尔/升时,即使血糖值在异常增高范围,尿内也会不出现葡萄糖。临床上可以遇到尿糖阳性不是糖尿病,尿糖阴性却是糖尿病的少数病例。尽管尿糖检查对于多数糖尿病病人的诊断和监测仍有重要参考价值,但由于肾脏的血糖阈值可能因人而异,再者同一个人的肾脏阈值又可能随时发生变化。为此,无论糖尿病的诊断还是监测,都应以血糖为准。
  
  只重视空腹血糖,不重视餐后血糖
  
  误认为观察糖尿病病情的惟一指标就是空腹血糖。其实,临床上存在单纯饭后高血糖病人,或空腹血糖增高的不多,餐后血糖却很高的病人。最新科研成果表明,餐后或负荷后高血糖是心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病病死率、心肌梗死和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餐后高血糖比单纯空腹高血糖或持续高血糖的危害性更大。
  正规的做法是三餐前后、睡前、甚至午夜都应该监测血糖,以便针对昼夜血糖波动的情况制定和调整合理的治疗方案。等待餐前、餐后的血糖水平稳定地达标控制以后,至少每月监测血糖一次,尤其在任何身心应激情况下,应该随时监测血糖,力求血糖的波动缩小到最小范围。如有条件,还应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可以较正确地反映近3个月内总体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6.5为理想,6.5~7.0为达标)。
  空腹血糖正常不等于没有糖尿病。在空腹血糖正常的5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或肥胖人群中,饭后血糖异常或糖耐量异常者高达60%,其中糖尿病病人占20%左右。我国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单纯检测空腹血糖,会漏诊80%的糖尿病和70%的糖耐量异常病人。为此,以上人群中应该做常规口服法糖耐量试验,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病人。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曾有过多次调整。1985年以前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或/及餐后或进食75克葡萄糖后血糖值≥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1997年以后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为餐后和负荷后标准不变,而空腹血糖值则下调为≥7.0 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空腹血糖的正常值也曾做过多次调整。1985年以前正常值为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1997年调为6.1毫摩尔/升(110毫克/分升),2003年美国则提出空腹血糖的正常值为5.6毫摩尔/升(100毫克/分升)。把糖尿病诊断标准和空腹血糖正常值下调都是在充分科学依据的基础上作出的。
  
  血糖高一点没有什么关系
  
  科学实践证明,超过正常值的血糖水平即使不在糖尿病诊断范围,心脑肾等内脏即已开始受到损害,更不用说血糖值已处于糖尿病水平时,心脑肾等内脏肯定是会有损害的。过去的观点认为,糖尿病前期只要采取饮食控制和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就可以了。近年改变了原来传统的观点,认为糖尿病前期病人除了生活方式干预以外,还应该开始接受药物治疗,包括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这样有助于预防或推迟进入糖尿病,并可能减少心血管病的危险。不管血糖水平高出正常多少,都应该重视采取措施、积极有效控制血糖。当前,相当多的糖尿病病人对于自己的高血糖采取不在乎的态度是错误的。
没有症状就不承认自己有糖尿病
  
  因为没有症状,所以就对于医师的糖尿病诊断产生怀疑、甚至不承认自己有糖尿病。其实,50%以上的糖尿病病人都可以没有明显症状,典型的三多症状只是少数。多数病人被诊断为糖尿病时,实际上已经有了平均7年以上的病程,而且发现时多数已经有了程度不等的并发症,诸如视力下降(白内障或眼底病变)、手足刺痛、发麻(末梢神经炎)、尿内微量白蛋白增多(肾损害早期)等。也有糖尿病几十年未被发现,当被确诊为糖尿病时已进入了较晚期阶段,譬如首发症状是因酮症酸中毒、昏迷、失明、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糖尿病足和并发严重感染等才就诊。也就是说大多糖尿病病人都没有被及时早期诊断,而被漏诊了。我们应该相信血糖的化验结果,认真对待查出的糖尿病。
  
  不重视饮食控制
  
  个别糖尿病病人把饮食控制看得很痛苦,认为失去了很多的人生享受,以至于忍不住不时地吃些糖和甜食,从而导致血糖的剧烈波动。其实,糖尿病病人除了蔗糖、冰糖禁吃以外,基本上什么东西都是可以吃的,只是适量而已。如果您一定要想吃甜食或糖,则可以用不含或含极低热量的甜味剂来代替。所谓饮食控制主要是指控制主食的总量及其波动,譬如含有淀粉的山药、芋头、土豆、白薯都可以吃,只是吃的同时,应相应减少主食。酒要尽量不喝,因为,酒是粮食酿成的,热量很高,会干扰血糖水平。但小量低度酒也是可以允许的,只是饮酒后要相应减少主食。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饮酒或吃含糖较多的食物前后,自我监测血糖,验证进食前后的血糖情况,只要是不干扰血糖水平的饮食,您就可以放心大胆地享用。

Tag:误区 防治 综合
        

温馨提示: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拥有领先的检验 仪器和高精尖的诊疗设备,资深的泌尿专家坐诊,秉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和诚信精求的行医宗旨,为患者解答各种疑难杂症,24*7健康咨询热线:028-86610000。

专家热线

朱海燕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于国内糖尿病界名老中医亓鲁光教授。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详细
点击咨询

黎明
    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业务院长,糖尿病心脑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心脑血管特需门诊专家。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近30年。曾在...详细
点击咨询

钱荣立
    实践出真知·积行成大医,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名誉院长 \ 特需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要创始人...详细
点击咨询

钟映丰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医学专业。师承于川内名老中医朱震川、王文雄等多位名家。在糖尿病并发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病、骨病、瘙痒症的治疗上造诣深厚...详细
点击咨询

黄香德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内科工作30余年。曾先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院进修学习。对糖尿病的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擅...详细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