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09-10-22 10:24:13
Ⅰ型病者每日胰岛素分泌量最少空腹基值及糖刺激后峰值均明显低于正常提示绝对分泌不足体重正常的Ⅱ型病人胰岛素分泌量低于正常人且糖刺激后峰值也低而延迟出现但肥胖糖尿病人的分泌量大于正常人且空腹基值和糖刺激后高峰明显高于正常人但延迟出现提示相对性胰岛素分泌不足且释放反应迟钝至于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原因则有下列因素:
(一)遗传因素 不少病人有阳性家族史我院922例中占8.7%国外报道约25%~50%遗传因素不论Ⅰ型或Ⅱ型均较肯定据近代孪生儿研究Ⅰ型中共显性为50%其余为环境因素;Ⅱ型中共显性更高达90%以上从人类染色体研究中已知Ⅰ型病者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白细胞配伍定型(HLA)等位点上出现频率增减提示遗传属易感性倾向而非疾病本身且随人种与民族而异大量HLA研究总结认为HLA D及DR抗原与Ⅰ型的关联最为重要尤其是DW3-DR3和DW4-DR4易患Ⅰ型糖尿病最后又发现DQβ链变异体与Ⅰ型糖尿病的关系较DR4更密切DQβ57非天门冬氨酸和DQα52精氨酸可明显增加Ⅰ型糖尿病的易感性但其影响远不如白种人显著Ⅱ型患者则HLA无特殊标志
(二)自身免疫 与Ⅰ型患者关系密切胰小岛的自身免疫反应主要可能通过分子模拟(Mimicry)过程所致如某抗原的化学和构成型与β细胞酷似则该抗原产生的抗体也将针对β细胞发动免疫攻击抗原可以是病毒也可以是病毒以外的至于病毒感染后β细胞严重破坏而发生糖尿病的学说由于在流行方式和病毒血清学研究中尚存在不一致的结果以及从发现胰岛细胞损害至出现症状之间当有一个漫长的潜伏期等事实均表明尚需重新估价
具有Ⅰ型糖尿病易感基因个体如接触与β细胞组成酷似的外来抗原(挛生抗原)吞噬细胞即联合Ⅱ类MHC紧密地与之结合在白介素Ⅰ和Ⅱ的配合下经辅助T细胞识别后即对该抗原发动强烈而持久的免疫反应产生针对该原的特异抗体和免疫活性细胞由于β细胞酷似外来抗原因而也受到抗体的攻击针对外来抗原的抗体与β细胞结合后吸引吞噬细胞补体和自然杀伤细胞吞噬细胞将自身抗原有关信息传递给辅助T细胞后者进一步扩大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
Ⅰ型糖尿病患者细胞和体液免疫的证据有:①病者可伴有多种其他免疫性病如Graves病桥本氏甲状腺炎恶性贫血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等;②可伴有脏器特异性抗体包括甲状腺胃壁细胞及抗肾上腺抗体等;③起病较急而于6个月内死亡者有胰小岛炎;其中有T淋巴细胞NK细胞和K细胞浸润;④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阳性;⑤胰岛细胞抗体(ICA)免疫荧光测定阳性在Ⅰ型病例发病1~2年内可高达85%(正常人阳性率仅0.5%~1.7%)后渐下降;后又发现胰岛细胞表面抗体(ICsA)补体结合胰岛细胞抗体(CF ICA)细胞毒性胰岛细胞抗体(Cytotoxic-ICA)64K和38K免疫沉淀抗体等其中ICsACF ICA和免疫沉淀抗体选择性作用于β细胞⑥近年发现Ⅰ型患者中针对胰小岛细胞抗原的抗体经鉴定系谷氨酸脱羧酸(GAD)在近期发病的Ⅰ型患者中阳性率为69%在发病3~42年的患者中仍有59%阳性率远较病程>3年以上的Ⅰ型患者ICA的阳性率为高;⑦抑制性T淋巴细胞数及功能降低K细胞数及活性增高Ⅰ型患者发病机理见图2
温馨提示: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拥有领先的检验 仪器和高精尖的诊疗设备,资深的泌尿专家坐诊,秉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和诚信精求的行医宗旨,为患者解答各种疑难杂症,24*7健康咨询热线:028-86610000。
朱海燕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于国内糖尿病界名老中医亓鲁光教授。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详细
点击咨询
黎明
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业务院长,糖尿病心脑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心脑血管特需门诊专家。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近30年。曾在...详细
点击咨询
钱荣立
实践出真知·积行成大医,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名誉院长 \ 特需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要创始人...详细
点击咨询
钟映丰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医学专业。师承于川内名老中医朱震川、王文雄等多位名家。在糖尿病并发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病、骨病、瘙痒症的治疗上造诣深厚...详细
点击咨询
黄香德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内科工作30余年。曾先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院进修学习。对糖尿病的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擅...详细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