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09-10-31 10:12:05
很多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理想,就把两种甚至三种磺酰脲类降糖药物同时服用,导致剂量过大副作用明显,不但血糖不降反而导致了肝功能的损害。还有的患者是两种双胍类的药物同时服用,导致剂量过大副作用明显,如 诱发乳酸性酸中毒等。
目前,降糖药一般是按药理学教科书中的化学结构来分类,如磺酰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噻唑烷二酮类等,但这种分类法对患者来说难以理解和记忆。如果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按药物的主要功能分类,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合理用药。市场上可用的降糖药物,根据其主要功能可简单分为六大类:
促胰岛素分泌剂,包括当前广泛使用的第二代磺酰脲类,如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等,以及近年来上市的新一代磺酰脲类药物格列美脲。此外,还有最近几年新推出的一类苯甲酸衍生物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由于此类药物的主要功能是刺激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所以胰岛功能严重受损的病人不宜使用,否则小剂量无效而大剂量只能加速胰岛功能的衰竭。那么,糖尿病患者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胰岛功能状况呢?可以通过葡萄糖耐量实验并同时监测胰岛素或C肽的释放来评定,必要时再加上胰高糖素,这就是所谓的胰岛功能检查。格列美脲除了有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外,还有胰岛素增敏作用。
抗高血糖剂,适用于肥胖患者。该类药物对正常血糖者没有明显作用,目前使用最多的是二甲双胍。双胍类可促进患者肌肉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同时也具有减少肝糖释放和阻止肠葡萄糖吸收等作用,为超重或肥胖患者首选。
胰岛素增敏剂,适于胰岛素抵抗患者。目前临床上投入使用的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匹格列酮。该类药的早一代同类产品曲格列酮由于导致少数病例发生肝损害而被撤销使用。到目前为止,临床显示这两种新一代增敏剂产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有了明显提高,对改善以患者胰岛素抵抗为主要原因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较好疗效。
单糖吸收延缓剂,可明显降低餐后血糖。目前临床上用的主要有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此类药物的作用是在患者肠道内阻碍小分子寡糖分解为单糖,从而延缓摄入主食中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可明显降低餐后血糖的高峰。
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制剂。严格的说,胰岛素不是药,注射外源性胰岛素只是激素补充或替代治疗,平衡患者体内所缺少的这种降糖激素。因此使用胰岛素不会成瘾,更不可能依赖。至于胰岛素类似物,只不过是将人体正常胰岛素的分子结构改变一下,使其具有不同的吸收或代谢特性,如速效的门冬或赖脯胰岛素餐前即时注射,而长效的甘精胰岛素可在体内维持24小时,具有良好的基础胰岛素补充作用。
上述五类降糖药物可单一使用,也可两种或三种、四种不同类的药物联合用药,但同一类口服降糖药物中一般不要联合使用。任何一种都可与第六类降糖天然药物合用。在我国,降糖天然药物主要是指中药。当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时应改用胰岛素强化治疗2~3个月,再改用口服药。
温馨提示: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拥有领先的检验 仪器和高精尖的诊疗设备,资深的泌尿专家坐诊,秉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和诚信精求的行医宗旨,为患者解答各种疑难杂症,24*7健康咨询热线:028-86610000。
朱海燕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于国内糖尿病界名老中医亓鲁光教授。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详细
点击咨询
黎明
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业务院长,糖尿病心脑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心脑血管特需门诊专家。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近30年。曾在...详细
点击咨询
钱荣立
实践出真知·积行成大医,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名誉院长 \ 特需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要创始人...详细
点击咨询
钟映丰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医学专业。师承于川内名老中医朱震川、王文雄等多位名家。在糖尿病并发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病、骨病、瘙痒症的治疗上造诣深厚...详细
点击咨询
黄香德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内科工作30余年。曾先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院进修学习。对糖尿病的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擅...详细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