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哪一
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对血糖
的控制。只有医患合作,共同分析,
找准原因,因人制宜,采取相应措
施,才能使血糖得到相应的控制。
许多
糖尿病病友向我咨询同一个
问题:血糖为什么总是降不下来?这
个问题比较复杂,涉及影响血糖的各
种因素,而具体到每个病人又各不相同,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控制不当
严格控制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它有助于减轻胰岛的负担,降
低血糖,
减少药物用量及控制体重。血糖轻度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单纯凭控制饮食即可使
血糖恢复正常。相反如果不重视饮食控制,药物再好也难使血糖保持正常。
2.运动量不足
运动本身是一和能量消耗的过程,他它可以促进肌糖原的分解及外周组织对
葡萄胎的利用;运用还有利于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因此,科学合理的运
动对降低血糖大有裨益。
3.用药不足或过量
低血糖后高血糖“物极必反”同样适用于糖尿病,持续低血糖状态可引起交
感神经兴及升高糖激素(如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元分解,使
血糖增高。病人倘若是在凌晨出现低血糖,表现出来往往是空腹升高这种情况是
由于晚间降糖药或胰岛素用量过大造成的。
4.药物用法不正确
药物用法不正确例如糖适平、美吡达等降糖药均属于短效制剂,应当日三次
口服,如果每日一次或两次口服,则很难使全天的血糖得到满意的控制。再如磺
脲类降糖药好于餐前半小时服用,这样药物作用于高峰与餐后血糖肝风恰好同
步,从而使降糖效果达到最佳。另外拜糖平的主要作用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应当与第一口饭嚼碎同服,空腹服药没有任何效果。再如,根据药物半衰期的不
同,有的药要一天三次服用,有的每天一次即可。糖适平、美吡达等降糖药均属
于短效制剂,应当一日三次餐前服用,如果一日一次或两次服用,则很难使全天
的血糖得到满意的控制,而瑞易宁、格列美脲等药物均属长效制剂,每日服用一
次即可。
5.药物继发性失效
有些降糖药物(尤其是磺脲类如优降糖、消渴丸等)服用一段时间后效果逐渐
减退,临床谓之“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其原因是由于患者自身胰岛功能随
着秉承的延续而趋于衰竭所致,当患者胰岛分泌功能严重不足,则胰岛素分泌剂
(如优降糖、消渴丸、美达康等)的作用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无效,因为此类药物发
挥作用有赖于胰岛功能存在。临床遇到药物继发性失效,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
调整药物或换用胰岛素。
6.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大多数Ⅱ型糖尿病患
者,尤其是体重超重及肥胖者,其血糖升高多是因为患者对胰岛素不敏感,而并
非血循环中胰岛素含量太低。对这种患者首选的治疗不应该是刺激胰岛素分泌或
补充外源性胰岛素,而是应当选择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具有胰岛素增敏效果的
药物,通过克服胰岛素抵抗来增强胰岛素的降糖效果。
7.其他药物的干扰
有些糖尿病患者身患多种疾病,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其中有些药物可抵消胰
岛素的作用,消弱降糖效果。如皮质激素、β受体阻制剂、噻嗪类利尿剂、雌激
素、甲状腺激素等,因此,有合并症的糖尿病患者在选用药物时,要全面考虑,
尽量不用或少用对降血糖有影响的药物。
8.气候因素的影响
临床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受季节影响而发生变化,寒冷刺激可使肾上腺素
等胰岛素抵抗激素分泌增多,肝糖原输出增加,肌肉对糖的摄取下降,从而导致
血糖升高,病情加重。夏季炎热多汗,应注意补充水分,否则血液浓缩也会使血
糖升高。Ⅰ型糖尿病多见于儿童。但是目前看来,成人阶段发病的Ⅰ型糖尿病
(LADA型糖尿病)也并非少见,由于其某些症状与Ⅱ型糖尿病颇为相似,如发病
迟、起病隐匿、病程初期对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有效,加上目前糖尿病相关抗体的
检查尚未普及,因此常被误诊为Ⅱ型糖尿病。由于此类患者的胰岛功能衰竭很
快,因此口服降糖药物的疗效不会维持很久,应尽早给予胰岛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