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血糖只测一个“点”
降糖治疗必须针对24小时的各种血糖异常情况来进行。如果脱离血糖检测,治疗将变得很盲目,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很多患者只检测早餐前后的血糖,而人体内的血糖实际上24小时都在变化。在临床可以见到有的患者以空腹血糖高为主,有的以餐后血糖高为主,有的以上午血糖高为主,有的以下午血糖高为主,还有的以夜间血糖高为主,因此监测血糖的时间点就非常重要。对于什么时间测定血糖,目前并没有绝对的规定。为了了解病情,一般医生会推荐一天测定7次血糖。7次血糖一般是指三餐前及餐后2小时血糖和睡前血糖。还有临床使用较多的4次血糖,通常是指早餐前、早餐后2小时、下午4:00~5:00及晚餐后2小时或睡前血糖。对于反复出现早餐前高血糖的患者,需要加测夜间血糖,一般选择夜间2:00-3:00这一时间段测血糖。
糖尿病患者感到不适,有急性并发症预兆时,应立刻检测血糖。在情况比较严重的时候最好采用24小时甚至72小时连续血糖监测。
血糖检测频率过高或过低
目前使用的绝大多数血糖检测方法是有创的,频繁地采集血样会给患者增加精神负担和压力。一般来说,只有一部分患者在某些情况下需要每天检测4~7次血糖,这些人包括刚被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住院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患者,合并其他急性疾病空腹血糖高的患者。对于大多数病情稳定的患者来说,可以参照血糖监测三部曲进行,每天测定,但可跳着选择,比如,今天测定早晚餐前和早餐后2小时血糖,明天测定早中餐前及午餐后2小时血糖,后天测定早餐前和三餐后2小时血糖;待血糖控制平稳后,再减少监测频率,每周监测2~3天;血糖控制达标后,在不随便改变饮食配比的情况下,每周测定2~5次血糖,可选择不同时点。尤其在变换生活方式时应及时监测血糖。对于妊娠糖尿病患者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检测要更频繁,即使病情稳定也需要至少每周检测一次完整的4~7次血糖,具体请咨询内分泌专科医师。
检测前擅自停用降糖药
对大多数患者来说,检测血糖是为了观察治疗的效果,不需要在检测前特地停用降糖药及其他正在使用的药物。但不少患者习惯早上到医院门诊检测空腹血糖,由于可能耗时较长,因此最好不要在出门前先行服用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以免造成
低血糖,但其他药物如降压药仍应该按平时习惯服用。检测空腹血糖后,患者应该及时服用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然后按照平时习惯吃早餐。这里要提醒患者,去医院时最好携带好药物、水及方便早餐等。
如果检测血糖是为了评估胰岛功能,此时一般需要停用降糖药和胰岛素,并停用可能会影响糖代谢的其他药物。这种情况建议患者先咨询内分泌医师,最好不要自行决定停药。
“餐后”就是从吃完饭后开始计时
餐后血糖一般是指餐后2小时的血糖,通常是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而不是常常误以为的吃完饭后2小时。餐后2小时血糖主要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和药物疗效评价。对于正常人来说,餐后2小时血糖应该已经降到正常范围;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仍然居高不下,在排除应激情况后,一般认为是异常的,可见于糖耐量损害或糖尿病等。由于餐后血糖峰值可能提前或延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师也可能会建议检测餐后1小时、餐后1.5小时及餐后3小时血糖。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同样重要。因此,推荐患者在早上去医院检测完空腹血糖后,恢复用药和进食,待2小时后检测餐后血糖。
用尿糖检测替代血糖检测
专家介绍说,一般当血糖大于10.0mmol/L时,因为超过肾糖阈值,可出现尿糖,这时检测尿糖可以间接反映血糖水平。以前采用班氏试验法检测尿糖,现在多使用尿糖试纸自测尿糖。由于这种方法简便快捷,无创,不造成痛苦,同时很便宜,因此很容易被患者接受。临床上时常可以见到家长心疼孩子而只检测尿糖。但冯凭主任强调说,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检测结果也容易受干扰,很不准确,因此尿糖监测不能作为病情监测的指标,也不能作为药物疗效的评定指标。
血糖检测反映的是取血时的血糖浓度,而尿糖反映的是尿液在膀胱中蓄积时的平均糖浓度,受尿量的干扰较大。糖尿病患者如果有膀胱自主神经病变,则存在尿潴留的情况,不同时段的尿液相混合,就不能正确反映留尿时段的血糖水平。同时,由于肾糖阈存在个体差异,可直接影响尿糖的排出量。有些妊娠妇女,肾糖阈降低,血糖正常时也会有尿糖出现;而有些患者如
糖尿病肾病的患者,肾糖阈升高,当血糖已明显升高,尿糖仍可能显示为阴性。另外还有一些假性糖尿存在,这些都会干扰结果的准确性。因此绝对不能用尿糖检测替代血糖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