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句老话一一忧患生与
俱。说的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许多
烦恼和痛苦,但对于
糖尿病患者来说
这种痛苦就更多了,时常压得他们喘
不过气来,他们要面对的是不知什么
时候就会临头的视力减退和失明、高
血压、心肌梗塞和脑卒中、轻度肾
病、尿毒症、足趾坏死和截肢等。他
们在各种治疗面前徘徊,期待着出现
一种神奇的药物,使他们能一劳永逸地摆脱面临的苦难。殊不知,对于大多数糖尿病病人,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比
药物治疗更重要的是“吃饭”以及吃饭的“技巧”。
在饥饿中挣扎的人,不管什么食物拿来即可充饥,并不需要“吃饭技巧”。
但生活富裕了,吃饭不讲技巧,就会“祸从口入”。我曾遇到过一家人,丈夫、
妻子、儿子和女儿无一不患糖尿病。如果儿子,女儿的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造成
的,那么丈夫和妻子并无血缘关系,却同时患糖尿病,则要怀疑“环境”的因素
了。的确他们的“环境”太优越了。全家几乎都是“老板”,经常宴请别人或被
宴请,生活可谓已达“老康”水平。但确实“没有不花钱的宴席”。糖尿病给他
们全家造成的痛苦可能比花几万元钱的压力还大。可见,参加过多的宴会而又不
讲“吃饭技巧”,其后果是不会让人羡慕的。
没有糖尿病的人吃饭不讲“技巧”会发生糖尿病,有糖尿病的人吃饭不讲究
“技巧”影响就更大了。有的糖尿病患者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每天只吃午,晚两
餐,餐后血糖老是控制不好。若这两餐被分为三餐,总量不变,但每餐量减少
了,血糖控制就会达到满意效果。
病情较重(需每日注射3~4次胰岛素)的病人,吃饭就更要注意了,他们每
日三餐,若每餐前给小剂量胰岛素,餐后血糖会很高;若胰岛素剂量加大,使餐
后2小时血糖控制到接近正常水平,在下一餐前则会出现饥饿、手抖、多汗等低血
糖症状。而这种
低血糖又可刺激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多,造成更严重的高血
糖。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仅靠调整胰岛素剂量是不够的,而两餐间及睡前适当
少量加餐则可较完满地解决这类问题。餐后2一3小时在血糖接近正常时吃点东
西,血糖不会升高,又可防止胰岛素长期作用产生的低血糖。
逢年过节对糖尿病病人也是一种考验,元旦、春节是糖尿病
酮症酸中毒的高
峰“季节”,这在医院中是很常见的。主要原因是每逢这些重要节日,病人难以
抵挡丰盛美味的诱惑,而他们疲劳的胰腺实在承担不起这种额外的“负荷”,所
以,欢乐恰到好处才是真正的节日,而乐极生悲不仅自已遭罪,还会使全家少了
节日气氛。已有糖尿病肾脏病变的人,饮食的变动就更大了。在未发生肾脏损害
之前,糖尿病病人多吃些蛋白质(如瘦肉,鸡蛋),少吃些主食有助于降低血
糖。但发生肾病之后,过多的蛋白质反而对肾脏有害。因此在这一时期,蛋白质
的摄入量要明显减少,尤其是出现中度肾功能损害以后(如血尿素氮在40毫克%
以上),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减少到每公斤体重0.6克,能量的供应要靠增加碳
水化合物来补充(现在粮店里可买到的麦面粉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这样做可能
会使血糖有所升高,但适当增加胰岛素的剂量,血糖也可控制到接近正常。
糖尿病病人无论病情轻重,都有吃新鲜水果的欲望,但他们的这种权力常
常被好心的家人“剥夺”,应当说新鲜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吃得合理对病情
是有益的,只是在血糖控制很差时限制。血糖控制较好的病人也尽量不要在餐后
立刻吃水果,而应当在两餐间或睡前吃,且每次不要贪多。这样就可避免在餐后
血糖升高时“火上烧油”。
说到这里,人们可能已较为容易理解饮食的节奏和旋律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是多么重要。健康的饮食不仅需要各种营养成分恰当的配合,而且需要巧妙的构
思,使之成为机体能够欣赏的“乐曲”,但不是疯狂的“迪斯科”或“重金属摇
滚”。
还需一提的是所谓“糖尿病食品”。近几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
供糖尿病病人享用的“无糖糕点”、“糖尿病食品”、“降糖奶粉”和“降糖面
条”等。糖尿病患者要对这些“糖尿病食品”加以分析。“无糖”可避免血糖迅
速升高,应当说对糖尿病病人不无益处,但说到“降糖”恐怕就有些过分,其实
这“降糖”的含意只是与吃同等量普通(即非降糖)同类食品相比,其血糖升高
幅度要小些,而并非真能降低血糖。真正“降糖”应是使原来的高血糖水平降
低,如原来血糖正常则诱发低血糖。只有降糖药物才有这种效果。因此,千万别
以为不改变原来的饮食,吃了“糖尿病食品”或“降糖食品”即能降低血糖。其
实那样做只能使血糖进一步升高。